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7.13虎杖

6.7.13.1基本概述

虎杖为蓼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或者亚灌木植物,又名酸筒杆、花斑竹、大虫杖、苦杖、斑根、斑杖、紫金龙等,常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沟、溪边、河边、山坡、林下阴湿处,主要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其根、茎、叶均可入药,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入药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药用历史悠久,具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功效,主要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闭经、癥瘕、咳痰、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等。现代研究表明,虎杖中主要含有蒽醌类,主要包括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包括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等;亦含鞣质和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抗血栓、抗肿瘤、调节代谢、保肝、降血脂、镇咳平喘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在心血管及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虎杖的效用得到医药界普遍的认可,但是从分子水平上对于其上述药理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还需对虎杖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虎杖始载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录为:“虎杖,一名苦杖。旧不载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地】〔图经曰〕今处处有之〔道地〕越州汾州滁州”该书首次明确了虎杖的产地,以及道地产区为越州、汾州和滁州。明《救荒本草》:“生密县韶华山山涧边,初发笋,叶其后分生……”。近现代文献中虎杖产地分布极广,主产于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山东、湖北、河南、福建、广东、江西、河北等省区也产。但山西未见记录,这跟古文献有一定出入。但近现代所有资料均未记载虎杖的道地性,为广布种。中药虎杖作为一种传统药物,资源丰富。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传统多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闭经、癥瘕等疾病。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人体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近年来对虎杖及有效成分的抗病毒、抗艾滋病的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虎杖作为一种资源植物而需求量剧增。目前虎杖价格一般统货在7.5~8.0元/千克,以采挖成熟虎杖计算,每亩产量1500~2000千克,以单价6.5元/千克计算,除去人工、肥料成本,虎杖种植每年纯收入2000~2400元,是种植粮食的3~5倍。

6.7.13.2品种与分布

虎杖别名斑庄根、大接骨、酸桶芦、酸筒杆。虎杖为蓼科为多年生草本,高1~2米。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生于山坡灌丛、山谷、路旁、田边湿地,海拔140~2000米。美国东北部、朝鲜、日本也有大量分布。虎杖根主要分布于耕作层20~40厘米的土层,根状茎外皮黑棕或棕黄色,呈弯曲状,侧根较多。一般茎高1~3米,茎直立,圆柱形,中孔,有突起纵棱,散生红色或紫色斑点。叶互生,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5~9厘米,先端短尖;托叶鞘短,膜质,早落。花单性异株,成腋生圆锥状花序。花单性异株,成腋生圆锥状花序;花被白色或红色,5深裂,外轮3片,背部有翅;雄花雄蕊8,雌花子房卵形,有3棱,花柱3,花期6~7月。瘦果三角状,棕褐色,光亮,包于宿存的翅状花被内,果期9~10月。物候期:春播,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旬出苗,花期6—7月,果期9~10月。秋季或来年春季均可采挖。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