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6.5.3.1种苗繁育技术

1.选地、整地

岩陀为半荫生植物,栽培时应选择质地疏松、保水性较强的夜潮地,选择腐殖质含量较高的砂土和壤土,日照较短、背阴缓坡或平地最为理想;如果选择坡地,则坡度不宜超过15度,以免雨水冲刷。整地在当年的深秋季节进行,深翻,烧去杂草、树根,增加土壤磷、钾含量。阳光充分暴晒,自然消毒。种植前1个月,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2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耙细耙整平,做成120厘米宽的厢,高20厘米,整平待种。

2.种子育苗

8—10月植株枯萎发黄时及时采收成熟种子,去杂,装于纱布袋中,放置于阴凉通风处。采收新种子后及时播到苗床,或用湿润的细砂分层堆放至次年播种。随采随播法因种子新鲜,发芽率高,幼苗第二年生长健壮,生育期长,产量高。如果采用春播法,播种前将种子放在50%多菌灵600倍液中浸泡30分钟进行杀菌处理。

播前在整好的苗床上铺撒5厘米左右的过细筛育苗土,浇透水,种子拌少量细土后用手均匀撒播到厢面上,撒种后用过筛火土均匀撒入厢面,覆土厚度1~2厘米。每亩用种量0.5~1.0千克左右。播种后在苗床上方搭建50厘米高的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每天喷水2次,宜早晚进行。出苗后注意苗棚通风。若阳光强度较高,可用75%的遮阴网覆盖在拱棚上。苗期可追施稀薄人粪水或3%尿素液1~2次,以促幼苗生长。冬季倒苗后,再盖一层约2厘米厚的细碎山基土或堆肥土,既可保温保湿,又增加来年地块肥力。

3.根状茎繁殖

岩陀根状茎切段繁殖是一种重要的繁殖方式。带顶芽切段能于种植的第一年成苗,并开花、结实,是根茎中生命力最强的部位,但其地上茎一般为单轴。中间和末端的切段能产生多个不定芽,从而地上部分出现丛生苗现象。每个不定芽出苗后第1年即可有4~6叶。新植株地下部分生长较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一不定芽出苗后第2年即可为母体增重30~100克。

以岩陀根状茎作为繁殖材料时,一般于秋末采挖健壮、无病虫害根状茎,按5厘米长切成小段,每段保证带1个芽痕。可用50%ABT生根粉浸泡1~2小时,稍晾干后拌草木灰。按行距20厘米在厢面开沟种植,沟深8厘米左右。按株距5~10厘米将切段排放入沟中,如是带顶芽切段,顶芽朝上放置,覆土与厢面平。岩陀种植前土壤要提前3天浇透水,使土壤湿润、疏松,种植时不浇水,防止土壤湿度太大后切段切面易感染溃烂。种植后在厢面覆盖一层松针或稻草,以保持土壤湿度。培苗1年,待出苗时将覆盖物揭去。

6.5.3.2栽培管护技术

1.选地与整地

选择海拔1800~2600米,土层深厚、含有机质较高、透水性较好的砂质壤土,排水不畅的地块及干旱严重地区则不宜栽培。选地后在秋冬季翻耕、去除杂草树根、碎石,充分暴晒、风化,以消除越冬虫卵、病菌。次年2—3月再深翻一次,耕作深度为30~50厘米。熟地两犁两耙,而生荒地则需要三犁三耙,种植前捡除杂物后理厢。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复合肥为辅。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加复合肥25~30千克或过磷酸钙20~50千克。在开沟理厢前撒施,翻挖,与表土拌匀。厢面宽1.0~1.2米,沟宽25~30厘米,长20米左右(可根据具体地块确定),高20~25厘米。为防雨季积水,要求厢向与地块坡向一致。 

2.移栽

岩陀移栽最佳时间为10—11月或次年3—4月,即在岩陀根茎顶萌发前种植。种植时,先在厢面上按行距20厘米在厢面开沟种植,沟深8厘米左右,按株距15厘米将切段排放沟,如是带顶芽切段,顶芽朝上放置,覆土与厢面平。

3.田间管理

(1)遮阴。岩陀喜半荫蔽、惧强光,栽培第一年遮阴率为50%左右,第二年起不需遮阴。遮阴材料可就地选择秸秆、枯枝或遮阴网。

(2)中耕除草。岩陀幼苗期生长缓慢,而杂草生长迅速,如不注意除草,杂草滋生盖没岩陀后再来拔草时,容易连苗一起拔去以致缺苗。因此1—2年的幼苗应注意除草,做到见草即拔,除早、除小、除净。

移栽后一般每年除草3—4次,第1次在5月左右岩陀苗出齐后,第2次在6月份岩陀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第4次在入冬前。第2年苗大封行,中耕除草次数可减少至2次。第一次在春季,第2次在秋季。

(3)追肥。岩陀苗期追肥应遵照少施多次的原则。以氮肥为主,每亩施硫酸铵7.5~10.0千克,或用腐熟的稀粪水1000~1500千克,在下午或傍晚施肥,15天/次,连施3次。生长中后期每亩可施复合肥20~30千克,以促进根系生长。6月和9月各施一次,在畦内距离植株10~15厘米处一条环形的浅沟,放入复合肥,每株约5~10克,应根据苗的大小酌减,然后覆盖土壤。每年入冬前,结合培土每亩施细碎堆肥1000~2000千克于厢面植株周围,以达到防冻保温,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4)灌溉与排水。岩陀生长期的4—10月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左右。在旱季的3—5月、9—11月,每10天喷水灌溉1~2次,每月至少3~5次;6—8月雨季时深挖沟排水防涝。

(5)培土。每年5—11月结合施肥和除草培土1~3厘米;冬季结合施用农家肥培土2~5厘米。培土措施有利于保湿、防冻,促进根茎基部分枝的萌发与根茎生长。

(6)摘除花薹。除留种外,从第2年起每年6—9月岩陀开花抽薹时应及时摘除,从而促进根茎的增粗、增重生长。

4.病虫害及其防治

(1)立枯病。一般发生在5—6月,幼苗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病部缢缩溃烂,幼苗倒地死亡。防治方法:①深秋深翻土壤,暴晒、风化;②播种和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3~2.67千克/亩或2亿个/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10~15克/平方米土壤处理;③出苗后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喷雾防治;④发病时,挖除病株烧毁后,用石灰粉撒病穴,或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天喷雾1次,连续2~3次。

(2)根腐病。5—11月发生,尤其是定植后,在雨季高温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烂根现象。发病时根变褐腐烂,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隔半个月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严重时挖除病株及时烧毁,并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区土壤。

(3)茎腐病。茎腐病表现为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扩大后,叶尖失水下垂,严重时茎基湿腐倒苗。防治措施:移栽前对苗床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杀灭病菌:大田发病初期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塘,每隔7天1次,连灌2~3次。

(4)黑斑病。黑斑病表现为叶尖或叶基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时病害蔓延至花轴,形成叶枯和茎枯。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1%辛菌胺醋酸盐(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悬浮剂1800~2000倍液,同时注意排水排湿,降低空气湿度。

(5)地老虎、蛴螬。主要咬食岩陀苗及根茎,或咬断苗茎,使植株倒伏而死。防治方法:用麦麸、豆饼等炒香后,加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和水制成的毒液,施入田间进行诱杀。大量发生时,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浇灌植株根部。

(6)蚜虫。6—7月发生,危害幼嫩茎叶。防治方法:选用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6.5.3.3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加工

岩陀种植3年即可采收,每亩可获得150~200千克干品,冬季枝叶开始枯萎时,或初春发芽前即可采挖。

2.采收方法

采挖时,将根挖出,去净苗叶、泥土和外皮,晒干或用无烟火烘干即可。

3.商品药材规格

岩陀药材呈根茎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8~25厘米,直径1.5~6.0厘米。表面褐色,有纵皱纹,上侧有数个黄褐色茎痕,一端有残留叶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长绒毛,下侧有残存细根及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有纤维状突起及多数白色亮晶小点。气微,味苦、涩,微甘。

4.包装

岩陀在包装前应检查是否充分干燥、有无杂质及其他异物,所用包装应符合药用包装标准,并在每件包装上注明品名、规格、产地、批号、执行标准、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等,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

5.储藏

包装后应置于干燥的库房内储藏,夏季注意防潮,并在4~10℃的储藏条件下低温库储藏。

6.运输

运输工具或容器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有防潮措施,尽可能地缩短运输时间,并且不应与其他物质混装。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