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2品种与分布

6.5.2.1品种

根据李萍萍等的研究,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是岩白菜素药源植物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但近年来野生资源迅速减少,有必要开展主要药源植物的保护与繁育及种植研究。通过对云南省5个州(市)的14个县(区)岩陀种质资源的蕴藏量、分布地区、生境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明确了云南地区主要有岩陀、羽叶鬼灯檠、七叶鬼灯檠、光腹鬼灯檠等4个种和变种。

1.西南鬼灯檠

西南鬼灯檠别名又叫参麻、红姜、毛青红、岩陀、野黄姜。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茎粗大呈块状,折断面白色。茎直立,略带紫红色,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10~28厘米,仅基部与叶着生处具褐色长柔毛;基生叶较大,1~4片;小叶5~9片,侧生小叶对生或3~4小叶呈轮生状,小叶倒卵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6~20.0厘米,宽1.7~9.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上面被糙伏毛,背面沿脉被柔毛。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长13~38厘米;花序分枝长5.3~12.0厘米;花序轴与花梗密被膜片状毛;萼片5,卵状三角形,白色,腹面无毛,背面疏生黄褐色膜片状毛;无花瓣,雄蕊10,心皮2,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花柱2。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

2.羽叶鬼灯檠

羽叶鬼灯檠别名又叫大红袍、九叶岩陀、蛇疙瘩、岩陀。多年生草本,茎无毛。近羽状复叶;叶柄长3.5~32.5厘米,基部和叶片着生处具褐色长柔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通常具小叶片6~9枚,上有顶生者3~5枚,下有轮生者3~4枚,上部茎生叶具小叶片3枚;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至狭倒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重锯齿,腹面无毛,背面沿脉具褐色柔毛。多歧聚伞花序圆锥状,长12~31厘米,具多花;花序分枝长3.5~22.0厘米;花序轴与花梗被膜片状毛,有时还杂有短腺毛;花梗长1.5~3.5毫米;萼片5,革质,近卵形,长2.0~2.7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短渐尖而钝,腹面仅基部疏生近无柄之腺毛,背面被黄褐色柔毛和近无柄之腺毛,具弧曲脉3,脉于先端汇合;花瓣不存在;雄蕊10,长2.8~4.0毫米;心皮2,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子房近上位,花柱2。蒴果紫色,长约7毫米,染色体2n=60,花果期在6—8月。

6.5.2.2分布

西南鬼灯檠,原产于四川西南部、贵州(威宁)和云南北部。生于海拔1800~3650米的林下、灌丛、草甸或石隙。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雅砻江流域。羽叶鬼灯檠产自四川(巫山)、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2400~3800米的林下、林缘、灌丛、高山草甸或石隙。合模式标本采自鹤庆(白崖)、洱源(三叉河)和大理(点苍山)。

云南境内岩陀药材来源有西南鬼灯檠、羽叶鬼灯檠和七叶鬼灯檠3 种,在云南省内主要分布于滇东至滇西北一线,东至罗平、西至怒江、南达元江、北至与四川交界的德钦,其中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是禄劝、寻甸、大理、玉龙、香格里拉,七叶鬼灯檠仅能在香格里拉采集到;分布的海拔是1830~3614米,1800~2200米分布较少,2300~3300米分布较多,34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逐渐减少,由此可见,岩陀药材原植物较适应中高海拔的山地。其中羽叶鬼灯檠分布范围较宽,从1790~3614米均有分布;西南鬼灯檠分布海拔偏低,为2300~3300米,七叶鬼灯檠分布海拔最高,也最为狭窄,仅在3400米以上的高山上才有分布。从岩陀的产地适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岩陀的典型分布区(p>0.2556)有两个中心:以丽江和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滇西北地区,并沿着高海拔山脉向怒江、大理、楚雄方向延伸;以昆明市禄劝县和寻甸县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并沿着高海拔山脉向昭通方向延伸。通过对不同产区药材进行品质测定分析,对各种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发展岩陀栽培的最佳地区为海拔在2600~2800米的丽江地区;最佳土壤类型为黄壤或黄棕壤的偏酸性土壤;年降雨量在1000~1100毫米,年均温18~19℃的区域适宜度最高。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