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4.5农旅融合发展型(油菜农旅融合示范张家营社区)

1.示范地点

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张家营社区。

2.示范点基本情况

腾冲市地处云南省的西部边境,距省会昆明606千米,距缅甸密支那200千米,距印度雷多602千米,自古就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和商贸口岸,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在148.075千米的国境线上,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有滇滩、自治等边境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腾冲将成为中国走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腾冲市农业资源可形象概括为:“北回归线的和煦阳光、印度洋的暖湿季风、孟加拉湾的调匀降雨、高黎贡山的清甜甘泉、万年火山喷发聚集的火山灰土。”腾冲市属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温度15.4℃、降雨量为1532.4毫米、无霜期达292天;土地面积5845.75平方千米(876.75万亩),耕地122.35万亩,其中水田72.78万亩,占耕总面积的60%,旱地49.57万亩,占40%;土壤以黄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成土母质多为火山灰土、河流冲积土,pH为5~7,有机质含量在18.70~88.90克/千克,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比较适宜油菜生长。

2018年腾冲市粮食种植面积124万亩,总产量43.4万吨,居云南省第五位。其中,油菜种植32万亩,油菜籽产量4.97万吨,居云南省第2位。腾冲市油菜生产与自然生态景观、民族特色深入融合,油菜“油、菜、花、蜜”多功能开发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以界头镇高黎贡山脚下10万亩油菜花海为代表的农旅结合在国内享有盛誉。张家营社区位于界头镇高黎贡山脚下10万亩油菜花海核心区,土地面积8平方千米,有2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545.89亩。油菜是张家营社区冬季主要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在3800亩左右,主要用于收籽榨油食用,少量兼作采摘菜薹作为蔬菜食用。油菜种植传统上以育苗移栽为主,品种比较杂乱,化肥用量不够合理,根肿病发病较重、病虫害防治成本高,影响了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油菜生产劳动强度大,总体效益不高。

3.示范思路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油菜绿色高效生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油菜化肥农药双减,开发油菜油用、蜜用、菜用和油菜花旅游功能,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4.工作成效

2019年油菜示范区建设覆盖了全村3800亩油菜面积。通过筛选应用云油杂28号、种都油998、云油杂18号等早熟、耐迟播、抗倒伏的直播高产油菜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改直播种植、推迟播种期预防根肿病、推广应用‘宜施壮’油菜专用缓释肥、田间放置黄板和放养蚜茧蜂防治蚜虫、抽薹期打薹作为蔬菜、无人植保机飞防高效防控菌核病、两段式机械化收获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节约N用量31.32%、K2O用量20%,节约化肥成本29.4%,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10.91%,节约田间管理用工12个,示范区测产产量212.37千克,实现商品油菜籽总产807吨,增产176.2吨(与非示范区平均亩产166千克)比较,按商品油菜籽单价6.5元/千克核算,实现产值524.5万元,新增产值114.5万元。全村305户1285人,户均产值17200元、户均增收890元;人均产值4080元,人均增收210元。示范区绿色生产项目实施区实现旅游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00多万元;引进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蜜蜂养殖,生产油菜花蜂蜜81.8吨,蜂农收入127.8万元,延伸了油菜产业链;收购示范区油菜薹55吨,其中建档立卡户20吨以上(每千克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2元),实现“一菜两用”,每亩多收油菜薹100~150千克,增加收益100元以上。促进了油菜“菜油、菜薹、油菜花粉蜜、油菜花旅游”等综合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对腾冲全市油菜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云南滇中以北各油菜产区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