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4.4.1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王家冲村

1.示范地点

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王家冲村。

2.示范点基本情况

石屏县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位于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东西宽59千米,南北长88千米,土地面积3037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94.6%,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现辖9个乡(镇),即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龙朋镇、龙武镇、哨冲镇、牛街镇、新城乡、大桥乡,全县人口31万,有耕地26万亩,人均耕地0.83亩。以生产种植粮食作物、油料、甘蔗、烤烟、水果和养殖、水产为主,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2.24万吨、人均有粮394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5027元。

石屏县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以东南风居多,平均风速达1.9米/秒。县内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为18℃,无霜期达317天;年均降水量为961.5毫米,年均降雨日达134天,年均相对湿度为75%;年均日照达2308.4小时。全县土壤多为轻壤土至中壤土,有机质含量相对丰富,土壤pH在4.5~5.5,土壤较适合猕猴桃生长。尤其是坝心镇早春升温快,2月初气温可达15℃,土壤温度可达7℃,猕猴桃比其他省份早开花20天左右,加上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大(612℃),有利于糖分积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其他省高出2%,所以坝心猕猴桃在成熟期和品质上都体现了很强的区域优势,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高,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3.工作思路

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石屏县坝心镇党委、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云南高原猕猴桃产业发展优势,针对制约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定了“政府引导,企业示范,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紧密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猕猴桃技术团队的技术支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转型发展猕猴桃生产种植和加工销售。通过“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核心示范基地开展猕猴桃优良品种筛选培育,生态绿色有机生产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先进采收分选技术与初加工冷藏技术等研发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和品牌培育宣传推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由扶持服务龙头企业带动,聚集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服务产业化,为广大种植户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适度规模化种植,带动了王家冲村猕猴桃种植热潮,迄今以石屏县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现在入社社员已经达186户,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亩,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为坝心镇打造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工作成效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示范,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转型发展猕猴桃生产种植和加工销售,并广泛宣传动员农户积极发展猕猴桃种植,迄今以石屏县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现在入社社员已经达186户,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亩。在此间,开展各类培训会6场,培训企业和农户11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多份。建立了1005亩有机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360亩21个品种的高原有机红心猕猴桃苗木繁育基地,繁育并销售了近100万株猕猴桃种苗;定植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改进传统的施肥方式,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普及猕猴桃整形修剪技术和花果管理技术,尤其是加强了人工授粉,将猕猴桃的授粉、受精率提高95%以上,平均亩产值达6000元,比种植传统作物玉米每亩增收300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猕猴桃生产种植在当地属于新兴产业,企业和农户缺技术、缺人才、缺市场等困难,采取措施培育和发展猕猴桃产业,达到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之目的。服务企业石屏县卓易公司也先后被评定为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其猕猴桃种植基地还被认定为中国青少年儿童食品科普体验基地、云南省省级产业化重点项目基地、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百万亩高原特色产业和示范项目基地、红河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农村部名特优产品基地。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