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4.1.4绿色茶业产业振兴示范京竹林村

1.示范地点

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村。

2.示范点基本情况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滇西纵谷南部,介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全境东西最大横距5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1千米,总面积3335平方千米。凤庆县属低纬高原(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全县最高海拔3098.7米,最低海拔919米,森林覆盖率达65.6%。201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2.44亿元,三产结构比为36:25: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2元,同比增长10.7%。

凤庆县是滇红茶的故乡,有茶园30.6万亩,年产量3.5万吨,是中国十大产茶县之一,其中红茶产量占到80%,也是中国红茶产出第一大县。近年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三位一体模式,以扶贫致富联合体为基础,“生态化、标准化、立体化”为标准,在稳定茶园面积30.6万亩的基础上,建设生态茶园2万亩,转换有机茶园1万亩,建设高香型红茶基地和名山茶基地0.6万亩;茶业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京竹林是凤庆县茶叶产业专业村,全村茶叶面积18000亩,凤庆县正结合茶叶产业景观园和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倾力将京竹林村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幸福新京竹林。针对凤山镇京竹林村当地茶园栽培管理粗放和茶叶加工技术差及投入不合理、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开展科技示范。

3.工作思路

针对当地茶园栽培管理粗放和茶叶加工技术落后及投入不合理、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开展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举办茶园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加强茶农及其乡土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当地茶叶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素养,实施化肥农药有机、生物环境友好替代,将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在传统基础上减少25%,施用效益增加3%。通过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培养当地加工技术能手10人,茶叶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茶叶产品获得相关表彰,价格得到提升。以茶产业致富和生态扶贫为抓手,带动茶农脱贫致富。

4.工作成效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指导下,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基于绿肥应用的“绿肥+配方肥+茶黄蓟马生物防控” “绿肥+配方肥+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有机肥+绿肥+配方肥+银茶尺蠖物理防控技术”等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构建并完善了“绿肥+有机肥+配方肥”茶叶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京竹林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化肥减量26.5%,农药减量20%,茶叶产量提高5.9%,感官审评得分由89.6分提高到93.2分,茶园土壤有机质提升0.5毫克/千克。培训茶农、茶叶种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500人次;为京竹林茶农增收10多万元,茶农增收157元/亩,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3200元提高到3961.6元,提高23.8%。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