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3.2.6都市驱动型——昆明市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

3.2.6.1都市驱动型概述

在都市经济圈影响范围之内的乡村,根据城市的需求,通过探索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组织动员等措施,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吸引人才和资本发展乡村,用城市的动能给乡村赋能,让城市的要素进入乡村,以城乡互动的模式实现乡村振兴。

3.2.6.2经典案例——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溪冲村

1.地理位置

万溪冲村隶属吴家营街道,位于云南省会昆明市的东南方向,地处呈贡大学城和呈贡信息产业园板块。距离昆明主城区20多千米,距吴家营街道办事处10千米,土地面积9.95平方千米。

2.开发理念

万溪冲村以盛产呈贡名果宝珠梨而闻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由一个自然村8个居民小组组成,有农户501户,本地人口1960人,外地人口200多人,拥有5000余亩连片的果园。万溪冲村以打造昆明首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文旅小镇”为目标,根据《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溪冲社区》,以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特色为基础,通过地方政府部门、高校与企业联合,以传统的宝珠梨产业为核心,以社区中的农民为主体,充分利用梨园和周边的森林资源,开发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万溪冲村打造成为与宝珠梨文化相关的休闲、娱乐、购物、餐饮、学习等多位一体的创意小镇。

3.主要做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品质。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万溪冲村美丽乡村建设。本着保留乡野山村特色,体现村庄自然禀赋,具有地方“乡愁”文化韵味的思路,统筹规划、户户参与、集资筹劳,建设雨污分流、自来水管网和天然气进村、面山植被修复等项目,修建宝珠梨博物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为民服务站、党员教育活动室、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文体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和登山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生态停车场和草坪广场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具有老昆明“一颗印”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宅,打造宜居、宜业、宜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特色美丽乡村。

(2)依托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万溪冲村宝珠梨产业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度开发宝珠梨深加工食品,打造宝珠梨特色文化;促进农业、餐饮、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万溪冲村从农业生产村向农业观光旅游村转型升级。通过举办“梨花节”和“宝珠梨采摘节”,发展乡村农家乐等方式,形成较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多元融合,四季吸引市民到村庄游玩、消费,以都市驱动的方式,让收益留村,实现乡村振兴。

(3)多方参与,构建政校企民合作模式。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农户+NGO”“六位一体”的万溪模式。政府主导,借助驻呈10所高校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的工作模式,合作培养乡建乡创人才,在万溪冲社区建立实训基地。在坚持政府投资或企业投资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与政府部门、高校一起对社区存在问题进行诊断并共同出谋划策。引入社会化的专业公司和NGO组织,成立了昆明万小溪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对万溪冲村文旅资产进行开发、招商、运营。

(4)多渠道筹措,加强金融、人才扶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呈贡区统筹整合各级次、各行业、各渠道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万溪冲村实验区建设,着力激发社区居民的内生动力,激发村民投入积极性。此外,呈贡区信用联社开展以“整村授信”为主的“农户无忧”金融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实惠、更便捷、更安全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万溪冲村探索落实“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创新乡村人才培引制度,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3.2.6.3经典案例——晋宁区晋城镇福安村

1.地理位置

福安村隶属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紧邻滇池东南岸,福安山下,距昆明市区30千米,村域面积1.23平方千米。

2.开发理念

福安村起始于明代,原名黄土坡,明末战乱后,据“居之安、平为福”之意改为福安。福安村传统民居多为汉族典型民居“一颗印”结构,采用“三间四耳”四合院布局。目前保留有20多所清朝的老宅,还有悲感寺、关圣宫、三青殿等重点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福安村以文旅共生、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为主导,探索“党建+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提升、农村财富累积”的“1+3”发展模式,开展机制创新,保护及开发乡村文化、改善村庄公共空间,壮大集体经济,探索村庄长效资源动员开发机制。

3.主要做法。

(1)加强机制建设。一是福安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参与到村的各项工作,组成工作专班,召开周工作例会,共同研究福安村发展定位,从古民居修缮、美化绿化、壮大村集体经济、保护传承文化等方向出发,提出新理念、提供新思路。二是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了与中国农业大学校企合作机制,配备研究生实验基地,为乡村建设工作人才储备提供有效途径。三是社会招聘,强化人才队伍。招聘“乡村CEO”2人,引领村发展工作;吸引专业人才为福安村发展出谋划策。

(2)加强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提升。为保护福安古村民居风貌,传承古村文化,以福安村传统建筑物整修保护为核心,利用村庄内外资源,构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文化与物质、文旅与农旅、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相辅相成的村庄综合体。主要进行豆腐坊、福安堂、福绣坊、福禄坊、福安村史馆、福照楼等“福安六坊”的修缮,用于福安村的文化展示、高端餐饮、文旅商业。开展古井、古牌坊、古巷、古寺、古树“六古”建设,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保持传统村落风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福安。挖掘古村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村内建设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文化茶馆,花灯、歌舞、刺绣非物质民间手工艺作坊,进行文化示范户评选,积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福安古村”品牌系列产品,挖掘村庄发展潜力。

(3)加强建设帮扶。一是盘活资产资源,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福安村委会已申请成立昆明古村六坊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公司以福安村委会为股东,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基础,以“福安六坊”建设为核心,经营范围涵盖文化旅游、景点开发、餐饮住宿、工艺品研发、文化艺术活动、会议服务等,形成“福安古村”品牌系列产品,挖掘村庄发展潜力。二是以福安村的蔬菜、花卉产业为基础,成立晋宁区古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包括蔬菜花卉种植和销售,积极带动村集体经济有序增长。三是以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村庄建设资金的支持。

3.2.6.4经典案例——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

1.地理位置

雁塔村位于安宁市县街街道南部,距离安宁市区15千米,土地面积7.91平方千米。拥有千亩梨园和慈云古寺,风光秀丽、生态良好,是昆明周边历史形态保留得较为完好的一个村落。

2.开发理念

雁塔村以“留得住人脚步的最大乡愁博物馆”为定位,开展“花巷雁塔、农旅雁塔”实验村建设。通过探索村内土地财政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经济;探索与公司合作的机制,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建设村内小型田园综合体;加强电商及文创新业态培植、红梨系列活动营销等,打造“一巷一花、一花一景”的花巷之村。雁塔村按照“一轴两翼一片区”产业布局进行建设,做到产业培植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将雁塔村打造成为集乡村变迁历史展示、农村文旅融合示范、城市休闲后花园建设、特色乡街子经营等为一体的魅力新农村。

3.主要做法

(1)盘活村庄资源、提升人居环境。2019年,雁塔村整合资金和人力物力,组织86户村民搬迁至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打通老村消防通道和交通干线,集中开展老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环境由“脏乱差”变为“整洁美”。旧村屋舍归还给村里统一管理,大部分村民则住进新村。对村民闲置的新村房屋进行统一管理,将其打造成适合游客居住的民宿,完善吃、住、行一条龙服务,持续打造文旅融合美丽乡村。通过全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土地资源,赎回和置换闲置宅基地,实现资产变现、资产变资金,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2)保持传统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的美丽乡村。雁塔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利用新村和老村之间120亩左右的土地,打造集苗木培育、水生植物培育及休闲观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结合村庄风貌提升工程,将村内的巷道分类美化绿化,打造“一巷一花、一巷一景”,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农村发展博物馆”建设和“一颗印”民居改造,逐步形成适合村子的农旅模式,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

(3)引进企业和人才、助力村庄发展。2021年4月成立安宁花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村子的开发建设,开展招商植入,对集体经济进行运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雁塔村对外招聘优秀人才,通过引进年轻CEO、鼓励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等措施,为村子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活力。

3.2.6.5经典案例——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

1.地理位置

麦地冲村属宜良县九乡乡九乡村委会,区位优势明显、气候宜人,距九乡风景区3.5千米,距三脚洞风景区1千米,距九乡集镇2千米,土地面积14.75平方千米。

2.开发理念

麦地冲村以“归园田居·七彩梦乡”为发展定位,以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区为抓手,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集中打造“彝家欢歌舞”田园彩稻景观、“我心向党”荷塘景观,配套建设半山观景台、森林氧吧等,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乡村面貌。策划举办“插秧节”“丰收节”航拍大赛、摄影大赛等节庆和推广活动,聚力培塑“七彩梦乡麦地冲”品牌,将麦地冲村建设成为集创意农业、休旅融合为一体的样板村,拓展“以旅带农、以农助旅、农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

3.主要做法

(1)加强党建引领,建设美丽村庄。麦地冲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以麦地冲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党员为主、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动员和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党支部+保洁员+村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共同体,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有效约束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2)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主导,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发展创意农业,通过种植彩色水稻、向日葵、万寿菊、油菜等田园景观,加工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加深和丰富游客的旅游休闲体验。二是挖掘展示九乡彝族风情的文化事象,赋予麦地冲田园景观的独特性,争创市级科普示范基地,争取入选市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三是推广稻鱼共生项目,打造“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在水田里种稻、种茭瓜,在稻穗下养鱼,水稻生长过程中不打农药,是真正生态有机的粮食,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四是采取村集体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的方式,探索采取房屋流转和入股分红两种方式,盘活闲置房屋,如农房和烤烟房,将空闲的房屋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创办的企业,翻修建设具有民族风貌、农耕文化的休闲服务设施(住宿、餐饮、公共空间等),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启动“乡村CEO计划”。一是强化驻村工作队伍建设。昆明市、宜良县、九乡乡三级共同选派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驻村工作队员进驻麦地冲村,全脱产开展实验村建设指导工作。二是对全村的党员、大学生、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进行访谈,加强新农人、新村民培育力度,加强农村电商、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的。三是发掘本土新媒体“网红”人才,借助九乡乡官方公众号和抖音号,协助麦地冲村拍摄生态、人文主题宣传微视频。

3.2.6.6经典案例——富民县永定街道石桥村

1.地理位置

石桥村位于富民县永定街道南营村委会北面,距离富民县城主城区7千米,距昆明26千米。

2.开发理念

2019年,石桥村被列为昆明市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之一,是唯一一个自然村。石桥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村党总支+村民入股+政府投入+公司运营”模式,通过找准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的结合点,率先探索农村资产股份量化改革,群众以土地入股,并折算为资金,以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其他公司入股投资,在农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新农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村、卫生村、旅游、文体、环保等方面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带领村民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3.主要做法

(1)党建引领、能人带动驱动乡村振兴。为了加快推进石桥村乡村振兴实验区项目建设,石桥村逐步建立了市、专家组、县、街道、村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创新“3+8”工作模式,由书记任组长,副书记、副主任任副组长,派出党建指导员、制度建设员、文化宣传员、项目指导员、项目策划员、规划绘图员、工程指导员、资金指导员“八大员”驻村,专门负责石桥村实验区项目党的建设、项目策划实施、工程组织、三资管理、文化宣传等系统工作,形成互联互通、紧密配合、信息共享、组员整合、共商共建的乡村振兴实验大平台,做到“事事有责任、事事有抓手、事事有落实、事事有进度、事事有结果”,全面加强项目的执行力。通过致富能人带动,打造产业基地、电商平台、特色小吃街、共享农场、特色旅游民宿等,推动产业兴旺,实现村庄经营市场化和农业多功能化。

(2)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以“党支部+村民入股+政府投资”方式发展石桥村级农贸市场、南西桥旅游文化开发集体经济项目等,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发展为“百万元实体村”。村民单人入股项目分红,盘活闲置土地集体入股再分红,餐饮民宿创业收益,就地就业务工收入,农产品采摘销售收入,房屋、宅基地等闲置资产的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多收益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3)村庄治理民主化,打造生态宜居村庄。永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出台《永定街道石桥村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村级组织既是村级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也是项目的建设主体,并且根据项目的类型和规模,制定了村级项目多种建设方式。市、县、街道三级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委会、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项目实施中全程参与,充分保障了全体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维护了村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水体景观、生态河道等设施建设,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突出了富民和石桥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耕读文化,充分展现出石桥村浓厚的乡风文明。

3.2.6.7经典案例——石林县圭山镇雨美堵村

1.地理位置

雨美堵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和合行政村,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距村委会4千米,距镇政府4千米。

2.开发理念

雨美堵村为传统彝青族村落,是彝族的一个分支,雨美堵被当地人称之为“云上人家”。作为一个彝族村落,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是雨美堵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雨美堵村以苹果、人参果等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充分发掘自然生态禀赋和彝青特色文化,引进企业资本和管理技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收。同时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

3.主要做法

(1)依托农旅结合发展新的业态,带动三产融合。雨美堵具有苹果、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优越条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雨美堵地处圭山森林公园,是彝青文化的所在地,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雨美堵村重点加强彝青文化的保护,将村庄老旧民居、农耕器具、彝青服饰、歌舞等纳入了保护范围;通过改造的传统民居,融入了彝青文化元素;与特色种植相结合,开发客居、餐饮,促进农旅三产融合。

(2)引入市场资本和管理技术,盘活雨美堵价值。对雨美堵现有的农户闲置资产和集体闲置资产进行系统摸底,确认权益的归属,并按照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将农户闲置的农房流转到村集体。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各类资产盘活的机制,引入企业资本和管理技术,进行项目开发,盘活资产资源,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收、企业增收,用合作共赢的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3)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政府应结合雨美堵自身优势,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村庄改造、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布局等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民宿餐饮和彝青文化保护的示范工作。雨美堵村与外部市场主体所形成的合作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可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