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
平远街镇位于云南省文山砚山县,距砚山县城62千米,距文山州府65千米,距昆明275千米。
2.乡镇概况
平远街镇土地面积598.9平方千米。东与稼依镇相连,南与阿舍乡和文山县德厚镇交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乡接壤,北与丘北县腻脚乡毗邻。全镇下辖17个村民委(社区)115个自然村158个村小组16912户人家。境内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等10余种民族,全镇人口802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1%。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在14~16℃,无霜期达270~300天,年降雨量在850~950毫升,冬春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烤烟、辣椒、花生为主,区域内有锰、铁、煤等丰富矿产资源。农业发展迅速。全镇有耕地面积224490亩,其中:田46635亩,占耕地面积的20.8%;旱地177855亩,占耕地面积的79.2%;人均占有耕地3.6亩。有宜林荒山6万余亩,牧地面积2万余亩,水域面积12600亩。土地特点是:地势平坦,中低产田地面积比重大,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3.自然禀赋
(1)区位优势凸显。平远街乡村振兴示范区是文山州八县(市)进入昆明以及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进入广西、广东的必经之地,323国道、广昆高速、文平高速贯穿境内,是滇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素有“文山西大门”之称,是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咽喉”部位,是云南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2)产业基础好。砚山县是全国580个蔬菜重点监测县之一,也是云南省首批“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创建县之一。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76.49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76.44万吨,实现蔬菜产业农业产值14.37亿元。蔬菜种植面积、农业产值分别排全省第一、第四。主要蔬菜品类小米椒产量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45%;朝天椒产量占全省的40%,占全国的30%;云南小椒产量占全省的25%;辣椒种植面积55.7万亩,是全国第一大辣椒种植县。园区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是全县蔬菜产业的核心区域。出口和外销的蔬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菜心、芥蓝、上海青、奶白菜、娃娃菜、西红柿等。
4.经营主体和加工规模
随着平远街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积极引入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地分拣、分级、包装等初加工,以及色素辣素提取等精深加工。乡村振兴示范区内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户;合作社76个;家庭农场7个;专业大户253户。示范区内有蔬菜加工区面积7万平方米,蔬菜冷库10500立方米,冷链车8台。2019年农产品加工(含初加工)产值10.75亿元。
5.发展理念
平远街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标准,以砚山县蔬菜产业资源为核心,以蔬菜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以商贸冷链物流配套为支撑,以智慧园区服务为平台,打造知名的蔬菜品牌,坚持“科技先导、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立足当前优势蔬菜产业布局基础,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两个比重,搭建“招商引资、高新技术转化、现代产业展示示范、科学技术培训推广、品牌化经营管理营销”五个平台,全面构筑以蔬菜为主的“良种繁育、设施蔬菜、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交易、会展会务、文旅休闲、科技金融服务”八个重点环节,推动产业链条闭合延伸,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生态蔬菜基地、辐射东南亚的知名农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民族地区的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
6.获得荣誉
多年来,平远街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示范区蔬菜产品以“绿色、有机”为发展目标,重点加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截至2019年底,认证绿色食品56个,有机产品8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积极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创新工作,全力打造县域公共品牌“好享砚山”和 “中康食品”“云松南”“彝品香”“我走鲜”等蔬菜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云松南”奶白菜荣获云南省“十大名菜”称号,奶白菜、上海青被评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
7.发展规划
平远街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生态蔬菜基地、辐射东南亚的知名农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民族地区的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一产:围绕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地改造、绿色防控、高效农业设施、基地引水工程、土地整治、种养循环示范等项目,构建现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蔬菜供给基地。二产:通过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设施、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商贸中心、加工区、冷链仓储物流区等项目建设,建成占地4平方千米,辐射东南亚的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集散中心,实现年产值60亿元。塑造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中心,建成辐射东南亚的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集散中心。三产:围绕民俗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建设,通过实施示范园区村貌提升项目,建成1个红色旅游基地、2个湿地公园、4个民族特色村,促进产城融合,打造农业科普、观光、创业孵化特色小镇,树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典范,建成民族地区的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