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1模式概述
1.总体概述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区域自身环境特点和资源禀赋为发展基础,通过“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等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转化模式,找到适宜当地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绿色发展路径,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2.分模式概述
(1)修复生态本底,厚积生态资本——生态修复模式。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资产、增值生态资本为主要任务和举措,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建设工程等生态添绿、增绿、补绿举措,久久为功,厚积薄发,不断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银行”,推动生态资产、绿色资本不断增值、累积和变现,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变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本底较差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
(2)推进农业生态化,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生态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农耕文化、人居环境,通过推动农业循环化、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生态种养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道地中药材种植、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等,树立和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振兴和造福百姓,实现生态与农业、农村、农民效益的统一。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良好、以农业为主导功能的地区。
(3)盘活特色资源,发展“美丽经济”——生态旅游模式。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按照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思路,通过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和生态认知活动,创新打造生态旅游新模式,塑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助力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优良,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4)聚力转型发展,引领提质升级——生态工业模式。以扩容提质和转型发展为核心,通过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和升级,做大、做精、做细特色生态工业,培育生态工业集群和区域生态品牌,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创新驱动和吸引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集聚,培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优质产业,推动实现“凤凰涅槃”式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容量较小、开发强度较高或山水林田湖草等特色资源占比较大的地区。
(5)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业态融合——“生态+”复合产业模式。以产业链条纵向延伸促进生态业态融合发展为目标,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生态环境治理、科技金融、城乡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大农业、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等协同发展,培育“生态+”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展“生态+”效益,形成产业合力效应,实现新业态多元融合、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乡环境转型升级、生活品质转型升级和城市品位整体提升,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要素比较集聚的地区。
(6)推进生态确权,拓展市场交易——生态市场模式。以盘活生态资源、推动生态市场交易为主要目标,以构建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交易体系为重点,探索建立以生态系统服务消耗量为依据的生态环境指标及产权交易机制。通过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市场化运作,搭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平台,明晰产权责任,实现生态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变生态资产为真金白银,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资源丰富、制度建设完备的地区。
(7)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绿色产业”——生态金融模式。以推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绿色金融为主要目标,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将生态资源股权化、证券化、债券化、基金化,构建生态资源融资担保体系,让绿色生态成为“钱袋子”,源源不断地“生金生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发达的地区。
(8)享补偿红利,绘绿色底色——生态补偿模式。该模式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主要路径和手段,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供更多清洁空气、干净水源、洁净土壤等优质公共属性生态产品,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保护“绿水青山”者受益,换来“金山银山”。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上生态功能和地位重要,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例如,湖南资兴市、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等地区围绕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生态购买、赎买、补偿以及生态公益就业,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保护者受益,形成了良好的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