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2.1.4地理地貌联动型

2.1.4.1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是一种立足农业发展,着眼生态保护,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的集约、绿色、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城郊乡村发展模式。其中,“集约”指的是农业的集约高效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及城郊乡村的发展要求,城郊集约型模式能够适应新时期城郊乡村的发展要求,它的构建目的在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工业,经济停滞不前,发展遇到瓶颈、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等问题。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城郊集约型模式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独特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服务于乡村周边大中城市,实现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同时,大力发展农副经济,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实现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提高农民创收积极性。

2.1.4.2渔业开发型模式

按照生态宜居的新要求,渔业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乡风文明,要求注重传承渔文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加的休闲、度假和健康需求,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生活。推进治理有效,就要创新渔业渔区管理,依法治渔,维护渔区稳定。实现生活富裕,就要不断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渔民增收致富,提高渔民获得感、幸福感。

渔业开发型模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发展方针,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延伸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渔业新功能。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推进“互联网+渔业”深度融合,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渔业、提升渔业。创新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用加工业提升渔业、用休闲体验拓展渔业、用品牌建设做强渔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适合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通过弘扬传统渔文化,培育现代休闲产业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1.4.3草原牧场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的要点是草原,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中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1.4.4山区型模式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依托山区多民族集聚、红色资源、水源涵养、绿色生态等突出优势资源,补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发展人才短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短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贤+乡村振兴”引才回乡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一方面借助美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另一方面借助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探索一条在新形势下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使山区成为生态经济繁荣、绿色发展彰显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幸福新家园。

2.1.4.5海岛型模式

以浙江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条件,重点结合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大力拓展海洋功能,发挥以海岸风光为优势的海湾海岛精品旅游式“海上花园”,以海岛区位为优势的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先进临港制造业集聚的“对外开发”,以陆海优势要素资源流动转化为优势的“陆海联动”等特征,沿着生态和谐、文景共荣、开放共享的新思路,推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渔农村增美,实现海岛振兴的模式。

2.1.4.6平原型模式

以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融合”,全面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建立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积极进行“三农”改革发展试点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机制的“先行先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凭借地形开阔、市场广阔、要素集聚等自身优势,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走出一条平原地区布局协调、产业体制、乡村升级的新路子,实现平原振兴。

2.1.4.7“多村联创”发展模式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通过“多村联创”形成 “强村带弱村” “强强联合” “薄弱村抱团”等联合体形式的多种发展模式,改变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资源条件优劣导致的各村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整合联合体内资源、资产、资金,优化产业向多样化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共建共享;产业互补、三产融合,盘活存量资源,带动村强民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