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第2章 中国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与案例

2.1成功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乡村的富裕是社会富裕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总结中外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很大,长远来看,中国将一直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率逼近峰值,人口、资源、资本的城乡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频繁,乡村的价值将日益凸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振兴是其必经阶段。主要发达国家通常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在此梳理中国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做法,全面总结经验,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乡村振兴主要从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生态环保、地理位置等方面着手,总结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外部资金撬动模式、民宿发展模式、传统文化复兴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等12个发展模式。

2.1.1产业振兴型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就要把产业发展落到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穷。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能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2.1.1.1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产业转型开放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推广,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依托新农村建设知名度、美誉度高,新型工业、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等优势,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形成了系列旅游品牌,提供一条龙旅游配套服务,开创了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1.1.2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创新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农业“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确立了“政府扶持、搭建平台,市场主导、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典型引路,社会参与、循序渐进”的“电商+产业”发展思路,打造“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电商”新模式,初步形成“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接式”,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

2.1.1.3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村集体作为发起人,联合本村村民、党员致富能手等发起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吸纳全部贫困户和集体成员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理事会成员与村“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吸纳农户用土地等资源入股,降低农民单家独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等创新型合作新模式,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服务、实现收益。村集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保证村集体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经济组织以“按股分红”和“按劳取酬”相结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收益分配方案,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入股,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能促使社会资本、农户收益、村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合作社快速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确保村集体资产激活增值,防止“垒大户”现象发生,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利益。

2.1.1.4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外部资金撬动模式是一种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有机结合的整体运作模式。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乡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景区的开发建设。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景区开发建设,提高村民文明程度,促进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外部资金撬动发展新模式,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提供项目支撑,通过有效开发,规范化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和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2.1.1.5民宿发展模式

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民宿成为乡村社会和旅游界一大热门话题,前景十分广阔。其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创意生活品类,迎合游客自由体验的需求,成为提升农家乐产业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强力助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整体产业链。民宿发展有利于发掘和保护当地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用现代的文化创意手段来延续传承当地文化民俗,通过民宿设计,重塑乡村的魅力和提升乡村的文化竞争力。民宿设计是携带现代城市文明基因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桥梁,承载着都市人们回归乡村寻找乡愁的情怀,符合现代人的兴趣、梦想、生活理念和审美需求,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社会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发展民宿必将成为当前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抓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民宿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立足当地特色文化,利用乡村的民俗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利用村落丰富的休闲资源,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等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模式,引入休闲娱乐项目,获取盈利,实现乡村振兴。

2.1.1.6乡村品牌发展模式

以高品质、好品牌为抓手,基于主导产业文化和在地文化等提炼乡村品牌IP,将品牌IP元素融合到乡村基础设施和活动、体验产品中,形成强烈的乡村主题氛围感,加强消费者的体验记忆点,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本村品牌营销,实现引流和导流,促进三产撬动、带动周边村落发展一产和二产,甚至是三产融合,从而增加对本区域各类产品的需求,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1.1.7产业园区带动模式

产业园区带动模式通过对土地梳理整合,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传统民俗文化为辅助,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为形式,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依托休闲旅游,开发以民俗文化休闲为发展形式的创意农业,促进农民多种形式增收,实现传统与现代农业糅合发展。

2.1.1.8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以“水稻+”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原则,探索形成先共识后共建、先生态后项目、先公建后产业的“三先三后”实施时序,打造一个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模式。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稻米观光稻米体验稻米加工稻米品鉴稻米营销”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

2.1.1.9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模式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农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得到稳步提升;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抢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机遇,建立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机械化生产,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改革,充分激发新模式、新主体、新业态,加快孕育新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