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7.6.4技术应用实例

7.6.4.1干巴菌保育促繁

干巴菌是云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同时是市场平均价格最高的野生食用菌。干巴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较高的化合物,以特殊的香味出名,深受云南人民喜爱。

1.干巴菌的生态特性

干巴菌主要发生于雨季(6-10月)的滇中地区,近年在四川、湖北、湖南、陕西等地也有报道分布。干巴菌是典型的菌根食用菌,主要寄主是云南松、华山松、油杉等,主要分布针在以叶林或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不同区域的次生植被种类则差异较大,土壤以红壤(包括泥红土、砂红泥、红松泥、砂黏红泥等)为主。干巴菌子实体像莲花,没有明显的柄,分化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形状不规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将枯枝落叶和泥沙包裹在里面。这些都对其菌种分离和生态特性研究带来较大困难。但研究者对干巴菌生态特性的研究仍在进行中,试图通过此研究实现干巴菌“栽培”的突破。获得干巴菌的纯培养物是进行人工栽培或菌根苗合成研究的基础,除个别报道已获得纯培养物外,深入的研究较少。

2.干巴菌保育促繁

干巴菌是中国最早进行森林管护保育的野生食用种类,早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宜良县狗街镇开始承包山林采收干巴菌,封闭出菇林待干巴菌有较高价值时采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在新修的路基、新挖的沟边、树根泡出后的塘里,经常有较多的干巴菌发生,表明微生态干预对干巴菌的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通过研究建立了干巴菌的菌塘促繁技术,基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建立了干巴菌的生态干预促繁技术的技术规范。

3.发掘原始出菇点

经多年的调查发现,干巴菌的采收不同于其他野生食用菌,其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不是生态破坏或过度采集,而是次生植被过盛,即多数情况下干巴菌的菌丝体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只因不具备出菇的适宜条件而不出菇。基于生态干扰的干巴菌促繁技术,第一步便是找到地下干巴菌菌丝存在点。①选择以前有干巴菌发生的林地。②在每年5月份或10月份割去地表杂草,修剪过密的灌木,修剪干巴菌寄主植物云南松、普洱松、华山松、滇油杉等幼苗的部分侧枝;割下的杂草及修剪的枝条可用作堆制有机肥或生活燃料,不可放置于山上,以利于防止火灾。③雨季期间观察干巴菌出菌情况,标记出菌点,即找到干巴菌原始出菇点。

4.进行生态干预

确定出菇点位置后,当年10月或次年5月,根据出菇点周边是否有寄主植物以及周边地形进行掘塘或掘沟处理。沟宽0.1~0.3米,沟深0.2~0.5米,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①坡度大于30度的林地不适宜进行干预处理;②挖掘时塘和沟大小深度应根据植被情况进行避让处理;③挖掘过程中见到根系尽量避开,挖掘深度在0.2~0.5米范围内以见到大量植物根为限;④挖掘出的土就地夯实;⑤原始菌塘数较多的区域,应减少掘塘或挖沟处理;⑥掘塘或沟的面积以不超过地表面积的5%为宜。

5.干预后管理

干预完成后,用树枝或遮阴网遮盖塘或沟,以减少水分损失,同时减少人畜活动避免塘或沟被掘出的泥土回填。

6.出菇管理

①雨季期间,尽量避免塘或沟底积水。②原基一旦出现,清除原基周围的枯枝落叶,禁止用手碰原基。③原基上方可用适量树枝或遮阳网遮盖但保留散射光,禁止水滴直接滴在原基上。④禁止浇水施肥。

7.采收

①干巴菌子实层变褐色则成熟,可以采收。采收时用锋利刀片或竹片在土表0.5厘米左右处切割采收,采收后压实采菇处的泥土;采收有病害的子实体时应更换采收工具。②正常情况下,一个出菇点一年可采收2~3次干巴菌。③禁止采用直接拔起或齐土表切割的方式采收干巴菌。直接拔起会影响干巴菌的根系,使当年再难以发育出子实体;齐地表切割收获,干巴菌发育成原基的速度减慢,且可能导致干巴菌病害。

8.出菇后管理

①出菇结束后,清理不能发育成子实体的原基,并将处理处覆土夯实。②塘或沟底可适当保留部分枯枝落叶,但不能全遮盖。春季来临时,应及时清除塘或沟底过多的枯枝落叶。③割除塘或沟中生长的杂草。

9.再次干预

干预后1~2年为出菇点数量和产量增长期,3~4年为稳产期。当出菇点数量和产量出现明显减少时,可以考虑进行二次干预,二次干预主要采用“切除法”,即在5月或10月用锄头切去塘或沟边和底部2~3厘米表层土,如此反复的干预处理基本可以保持稳产。

7.6.4.2松茸保育

1.松茸生态特性

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被称为“蘑菇之王”。其菇体肥大,肉质细嫩,是一种美味可口,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名贵食用菌。国内松茸主要分布于西南(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吉林、黑龙江),云南松茸分布在海拔1600~3500米内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纯针叶林中,过成熟林明显少于幼龄林。松茸丰产林,树龄一般为10~30年,郁闭度50%~70%,林下地被植物稀少,地貌为半阳坡面的上部或山脊,土壤为砂岩山发育的山地棕壤,地表裸露,无枯枝落叶层覆盖。土层瘠薄疏松、干燥、通透性好。

2.生态保育促繁技术

(1)留种。松茸通过地上和地下两种途实现分布范围的扩张,地上扩张的方式是孢子飘逸,地下是土壤中的菌丝体生长,地上扩张的速度和范围要快和大得多,孢子也称为松茸扩张的最有效方法。商品价值较高的都是未开伞的子实体,在生物学上商品松茸多数属于幼茸,其繁殖下一代的担孢子均未成熟。没有担孢子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和松茸的扩张速度。因此,通过留种的方法来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和产量,一般每个菌塘留1个或者30~50平方米留一个子实体让其成熟开伞,开伞前去除地表枯枝落叶,结束后再将枯枝落叶重新覆盖。

(2)调整腐殖质厚度。松茸的品质与腐殖质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腐殖质薄,子实体个体小,产量低:腐殖质厚度超过10厘米影响地温,出茸数会减少,部分子实体有可能长不出就烂,相对湿度大容易发生虫害。对菌塘周边的腐殖质进行处理,保持腐殖质厚度在3~5厘米厘较适宜。

(3)调整郁闭度:中下层植被对森林小气候的影响较大,植被太茂密或太差都不利于松茸的生长发育。郁闭度低于0.3时,光照太强,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此时要适当遮阴;郁闭度大于0.9时,光照太弱,松茸个体数量少,且虫害增加,此时对林地的枝叶进行适当的修剪,增加通风透光,禁止砍树。总之,通过遮掩或适当的修枝,保持林地的郁闭度在0.7左右,有利于松茸的生长发育。

(4)温湿度的调控。当空气和土壤湿度较低时,刚长出的幼菇会萎缩或开裂,具备条件且产量较大的区域可对松茸菌塘实施温湿度调控,一方面可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做到早出菇。对一些具备管护条件、松茸产量高且水条件较好的地区(特别是滇中地区),在松茸出菇区安装雾喷设施,在4-5月当气温在20℃左右进行雾喷,保持空气和土壤湿度,松茸的上市时间可提前15~20天;夏季出菇期间,遇到连续无雨,可以对菌塘适当地淋水,保持土壤含水在30%左右,温度过高时禁给水;用透明地膜对菌塘进行适当的覆盖,可以提高地表温度,促进子松茸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量,但气温较高的地方不宜采取此措施,一是温度过高松茸子实体结构过于疏松,影响松茸的品质。

7.6.4.3可食乳菇人工接种促繁

1.生物学特性

乳菇属是主要的野生食用菌,属于典型的菌根类真菌,分布较广,可食的主要贸易种类是松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由于其营养生理特殊,乳菇属是为数不多的易培养的菌根食用菌,松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均很容易得到纯培养物,PDA或YPD(酵母粉0.2%,蛋白胨0.2%,葡萄糖2%,琼脂1.2%~1.5%)是菌种分离培养的较好培养基。

2.人工接种促繁

(1)菌种培养。

①固体种:①试管种:菌种接种于PDA或YPD上,22~25℃培养15天左右。②原种:将试管种接于培养基(小麦60%,发酵锯末40%)上22~25℃培养。③接种用菌种:将原种按5%的比例接种于木屑培养基(发酵木屑80%,麦麸20%)上22~25℃培养,长满袋10天后可用。

②液体种:①试管种:同固体种。②液体原种:将试管种接于液体培养基(全麦粉3%,玉米粉3%,发酵锯末10%发煮汁配制)上22~25℃培养。③接种用液体菌种:将液体原种按5%的比例接种于(全麦粉3%,玉米粉2%,锯末10%煮汁配制)上22~25℃培养,培养20天。

(2)接种。

①场地:选择有野生资源分布且主要寄主树龄在6~12年的森林。

②时间:选择出菇旺季进行接种,松乳菇和红汁乳菇地温18℃左右较适宜,多汁乳菇低温在22℃左右较适宜。

③接种:①环沟接种法,选择好寄主植物,在距植物主干60~120厘米处挖环形沟,沟宽20厘米,深20厘米,避免挖断主根,每树用固体菌种1千克或液体菌种500毫升,接种后原土覆盖,留2~3厘米浅沟;②点接种法,在距60~120厘米处打直径5厘米左右圆孔,孔深20厘米,每孔接种固体菌种20克,液体菌种20毫升,接种后回填覆盖,每棵树接种5~10个。

(3)管护和出菇。接种后一般不需要专门的管护,主要做好防虫即可,正常情况下,接种后次年即可出菇,正常的出菇期为5~8年。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