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7.6.3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

7.6.3.1野生食用菌发育的条件

不同野生食用菌发生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植被类型、气候条件等,只有保持其特定的环境条件,野生食用菌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1.气候或空气因子

野生食用菌的气候或空气因子包括光、温、水(基质含水量、空气湿度)、降雨、空气(O2、CO2、风)。块菌生长发育的气温为15~28℃,土壤温度(10厘米处,下同)18~22℃,空气相对湿度55%~60%,土壤含水20%~25%;松茸生长发育的气温为15~22℃,土壤温度16~20℃,空气相对湿度60%~75%,土壤含水20%~25%;美味牛肝菌生长发育的气温20~25℃,土壤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土壤含水量为20%~25%。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气候,云南野生食用菌的潮次明显,美味牛肝菌一个地区基本上只是一潮,而松茸则有所不同,一般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再到低海拔,在西南地区松茸发生于6—10月,滇中及四川凉山一带有2个出菇高峰,而大香格里拉地区(迪庆州、阿坝州、甘孜州及西藏)只有一个高峰期,黑龙江、吉林也只有1个月左右的出菇期。松茸对温度的敏感性是较高的。

2.地形

海拔、山脉或山谷的方向、坡度,不同的野生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有所不同,导致不同的野生食用菌生长有一定的方位性,如块菌多分布在西北坡,因为生长在较冷的西北向的坡地上可以防止干燥南风的影响,坡位上、中、下都有块菌分布,坡度5~35°都有块菌生长。

3.土壤

土壤是块菌及其寄主植物生活的基质,野生食用菌正常发育与土壤的类型、结构、肥力、紧实度、酸碱度密切相关。块菌生长的主要土壤为石灰质紫色土、石灰岩土,土壤中钙、镁、磷、钠等多种矿物质丰富,土层疏松、干燥,透气性好,菌塘上的土壤呈1~2毫米直径大小的黑色颗粒,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H值为6.0~7.2,土表有3~20厘米厚的腐殖质;干巴菌生长的土壤一般为红壤和黄沙壤,土壤相对较贫瘠,腐殖质较少,土壤pH值为5.0~6.5;松茸土层瘠薄疏松、干燥、通透性好,pH值为4.5~5.5。

4.生物因子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这里的植被包括寄主植物和其他植被,如块菌主要发生在云南松与壳斗科及其他植物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壳斗科为主的栎类阔叶林、云南松为主的针叶林、滇油杉林、华山松林中,这五种林型在树种组成和群落生态环境特征上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松茸主要发生在纯云南松林、松栎混交林、栎类阔叶林中;云南松或阔叶林类型的麻栎林下能生长干巴菌。

5.限制因子

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的群体密度。人们对影响因子的了解和认知还是比较有限的,只有通过持续的研究和观察才能掌握这些因素。从大的地理学概念来说,同属不同种分布区域差别较大,如黄色类群羊肚菌是分布区域比较广泛但居群数量较小,而黑色分布区域小但居群大,同一物种同一区域不同年份也会有产量和小区域的变化。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足够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包括木本植物(死亡的倒木和立木、活立木、枯枝、落叶等)、枯死的草本植物和矿物质,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10~20厘米深度土壤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的平均温度、积温和极端温度)、湿度(空气湿度、基质水分)和光照(强度、时间)等。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是影响野生菌产量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植被条件(树种、林分密度、树龄)。土壤温度、湿度影响真菌和细菌对碳的代谢,从而影响大型真菌从无性生殖(菌丝生长)到有性生殖(出菇);高温、干旱导致部分寄主死亡;地下氮源变化引起真菌群落变化;而干旱或多雨则会引起土表层(10~20厘米)菌根食用菌菌丝体的生物量突增或突减。总之,真菌的代谢与生长对微小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反应均较敏感,其生态功能强烈依赖其生长宽泛的生态系统功能强烈依赖气候条件,气候对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同一区域,温度、降雨量变化导致栖息环境变化或寄主转移,野生食用菌品质变化、分布区域变化、子实体产量变化、出菇时间变化(夏菇春出、夏菇秋出)。

7.6.3.2保育促繁相关概念

1.营养生理类型

野生食用菌根据其营养生物学特性,可分为腐生菌、共生菌和寄生菌三大类。

腐生菌是生长在死亡的生物残体上的菇,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木腐菌是最常见的腐生菌,营养基质为树木,生长在倒木、站杆及树桩上,木腐菌是林地里的野生大型真菌的重要类群,常见的食(药)用菌如灵芝、木耳、香菇、平菇等;草腐菌虽与活体植物没有关系,但其主要生长在牲畜粪便上或者粪肥充足的沃土上,如双孢菇、部分离褶伞、紫丁香蘑、紫花脸香蘑等。

共生菌是与活体生物之间形成互利关系的菌类,最常见的是和树木共生的外生菌根菌,许多著名的美味食用菌都是菌根菌,如松茸、干巴菌、美味牛肝菌、块菌等;共生菌中还有和昆虫共生的,如鸡枞。

寄生菌是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的菌类,如蜜环菌、虫草、星孢寄生菇。

2.菌塘

菌塘(也称菌窝)是外生菌根菌在土壤生长发育的生态体系范围,是菌丝体、植物、动物、其他微生物和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也是能形成子实体的范围。少数菌塘颜色特征明显,边界明晰可辨,如松茸的菌塘是白色或灰白色的,和菌塘外的土壤截然不同。菌塘是由一个点逐渐发育而成,由于地形和土壤结构差异每年向外扩展的速度差别较大,平缓地区多为圆形,多数为不规则。菌塘的发育按照符合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再生长……菌塘是野生食用菌产菇的必要基础和基本单位,因此野生食用菌测产量和质量与菌塘的大小和健康状况相关,因此保护菌塘是确保菌根菌等野生菌持续产出的关键环节。

3.菌根菌子实体的形成

菌根菌子实体的形成要经过下述5个阶段:菌丝体扭结期、原基期、幼菇期、生长期、成熟期。

(1)菌丝体扭结期。在适宜的温湿度光照条件下,菌丝体扭结成不规则的菌丝团或绳索状的菌丝结,网络结构中的菌丝体和菌根开始不断向菌丝团(结)输送营养。

(2)原基期。菌丝团逐步组织化而形成的块状致密结构,但尚看不到菇的形状。

(3)幼菇期。从原基开始分化到完整子实体形成。

(4)生长期。从幼菇到子实层大量孢子形成。

(5)成熟期。孢子成熟并开始弹射,此时的孢子具有最强的生命力,对伞菌而言成熟期的主要特征是菌盖打开平展。

4.保育促繁

(1)保育。在野生食用菌出菇期间,将产地管护起来并对幼菇进行适当的管护,实现适时采收提高产量和适量的措施。

(2)促繁。通过人工的手段,增加野生食用菌出菌点(菌塘),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目的的方法,包括成熟林人工接种和生态干预两种。促繁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腐生菌仿生栽培或林下栽培,也与保育有本质区别,即增加菌塘数。

(3)成熟林人工接种促繁。在野生食用菌适宜发生的林地,人工将菌种(纯培养的固体、液体菌种,孢子液,子实体匀浆液)接种到寄主植物根部,通过管护形成新菌塘的方法。

(4)生态干预促繁。通过人为的手段改变野生食用菌的生境,以达到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目的的方法。干预的手段包括人为改变野生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光、温、湿、营养来源等的措施;生态干预具有长期和短期、正向和负向、广义与侠义、强与弱、一次与多次、单因素与多因素、简单与复杂等特点

(5)生态干预的实践基础。生态干预对野生菌生长发育影响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围绕生态环境变化对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包括:①区域空气温湿度的变化,出现野生菌的寄主转移,其品质、分布区域、产量、出菇时间、出菇持续期发生变化。②土壤温度湿度变化影响野生食用菌从无性生殖(菌丝生长)转为有性生殖(出菇);高温、干旱、多雨导致部分寄主死亡或植被更新,菌根食用菌菌丝体的生物量突增或突减。③采收野生食用菌是广大林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合理的商业化采集不会破坏真菌资源,高强度的地面踩踏虽然对子实体数量和真菌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但适度的人畜活动不会破坏土壤中的菌丝体。④生态干预对野生食用菌的发生和产量影响明显。

5.保育促繁技术

(1)自然留种。野生食用菌主要通过孢子和土壤中的菌丝体两种途径来进行繁殖,菌丝体传播的速度和距离是有限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孢子,而只有成熟的子实体才可能有成熟的种子——孢子,为了促进野生食用菌的远距离传播,一般都要允许部分子实体长至开伞,预留开伞的子实体有两个原则,一是距离原则即每百平方米留1个,二是品质原则即留商品性状不好(畸形、小动物损伤等)。

(2)人工播种。①野生子实体播种:在出菇期间,收集成熟的子实体进行匀浆制成菌种液,将菌种液与一定的营养基质混合培养24~48小时得到液体或固体菌种,选择树林在5~15年的寄主植物,用打孔或挖沟方法进行播种。②人工培养菌种播种:对可大量培养的菌根食用菌,培养液体或固体栽培种,在出菇期间选择适宜的林地和寄主进行打孔或开够播种。

(3)生态微干预技术(调整腐殖质、调整郁闭度、温湿度调控、掘塘技术)。

①调整腐殖质厚度: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小环境温湿度与腐殖质的厚薄密切相关,腐殖质一方面能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能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为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对有的野生食用菌(如松茸),腐殖质太薄,子实体数量和重量都会减少,甚至会导致菌塘消失,腐殖质太厚虽然子实体个体肥大,但太厚的腐殖质容易局部温度过大,子实体容易烂在腐殖质里,同时病虫害增多,通过人工的办法适当降低或增加菌塘周边的腐殖层厚度保持在3~8厘米,有利于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数量和品质。

②调整郁闭度: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的森林植被配置,包括植被类型和层次分布,即林中的光照、温度、湿度等,为了保持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对森林中的中下层植被进行适当的管理,森林太茂密或太差都不利于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郁闭度在0.3左右,光照太强,野生食用菌易发生畸形、开伞快、子实体小等,可用树枝或遮阴网遮阴;郁闭度大于0.9时,光照不足,湿度偏大,一方面发生数量少,另一方面子实体农艺性状差,同时易滋生虫害,此时应采取修剪部分侧枝增加透光。

③温湿度的调控:夏季长时间不下雨,林地湿度下降时一方面刚长出的幼菇易萎缩开裂,另一方面新的幼菇也不容易出,对野生食用菌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可以通过人工增湿措施增加产量,在林中架设喷淋设施对菌塘适当地淋水,保持土壤(地下5~10厘米)湿度在30%左右。连续阴雨时,低温湿度大不利于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可用透明塑料薄膜对菌塘进行适当的覆盖,可以提高地表温度降低湿度,促进子松茸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从而可以提高产量。要注意保持适当通风,遮盖大小可以根据地形和菌塘大小确定,但高度在15~20厘米,且膜上方不得阳光直射以免过多增加温度。

④掘塘技术:标记出菇点,在当年出菇结束后或次年雨季来临之前,在出菇点30~50厘米处,挖掘长×宽×深为50厘米×30厘米×20厘米的小塘,由于干扰次年在塘内及周边会有子实体形成,本技术是基于干巴菌发明的,对干巴菌、硬皮马勃、牛肝菌等的促繁有效。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