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7.5.3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关键技术

7.5.3.1立体种养技术

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这种技术可以达到在空间上多层次,在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1.多层农业群落建设技术

充分利用干热河谷光热特点做好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但干热河谷干旱季节(2-5月)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种植作物费工费水,应少种免种。而在雨季、冬季应发展热区特殊物种种植优势,种植反季植物,提高产值。林农间作是主体利用光热的另一群落建设技术,此技术一般体现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有效结合。其中的林包括薪炭林、经济林或混交林等,造林密度不能太大,以免影响间作效益。而农作物主要根据当地适宜条件、市场价格选择。

2.农业复合群落建设技术

此技术是指通过种植作物、林木、果树、牧草、绿肥所构成的农、林、牧和农、林、渔复合群落。这种镶嵌化农田种群空间结构就是运用生态学上种间互补、共生共惠原理,使种群之间组成相互有利的关系,有助于充分利用农业生物层,获得最大的土地报酬,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物质、能量转化效率及土地生产率。

3.农业种群的带状组合技术

利用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发展带状产业。高海拔区发展针叶林、薪炭林,中海拔区发展多种复合农业模式,低海拔区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7.5.3.2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

通过不同的食性动物、微生物分级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使它们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的生物能源,实现生物供给能量的多次利用,是生态学中食物链原理的应用,没有任何生物能量能够百分之百地有效地转化为食物链中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潜能,但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将各营养级因食物选择所废弃的或作为粪便排泄的物质,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加以利用、转化,使生物能的转化率提高、增产、增值。

7.5.3.3能源开发技术

1.沼气发酵及利用技术

沼气的建设与推广对于农村的能源建设、肥料建设、净化环境、保护农民健康意义重大。此项技术包括沼气池的建设及沼气发酵残余物利用。

2.太阳能利用技术

干热河谷光源充足,直接利用太阳能节省能源,使农民增收节资的最好途径,如太阳灶、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太阳能吸热器等。

7.5.3.4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1.土地持续利用技术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利用光能和其他资源进行生物固定、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用地养地是农业生产一项基本原则,在旱坡地种植豆科牧草,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增强了系统生产力的抗逆能力。

2.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要搞好治理,就必须把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放在首位,治理与开发并举,治理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以生物措施为主;要治坡、治地、治沟同时抓,以治坡、治地为主。在治理中要坚持下列原则:①工程安排要坚持以土为首,山、水、田、路综合治理。②生物结合以林、草为主,实行乔、灌、草结合的方针,推广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③在土地利用上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使光能资源获得充分利用。

7.5.3.5引进新品种,充实生态位技术

充实生态位是一种生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它利用优良种质资源,并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选出新品种,再配置合适的生态位,有利于生产力成倍地提高。近年来金沙江干热河谷一般作物品种趋于老化、退化,因此,本来适宜的生态位,由强转弱,只有不断更换适宜品种,充实到各种生态位去,才能提高系统生产力,要在认识生态环境与品种的要求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小面积试种选优,不断选择适应的品种充实生态位。

7.5.3.6施肥技术

为了使退化土地肥力(特别是有机肥)肥料增加,一般有以下几种生物措施。①种植豆科牧草,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同时牧草用作养殖,动物粪便全部还地。②种植绿肥,通过翻犁入地增加土壤有机质。③秸秆还田,同有机肥混入土壤,促进有机质的转化及利用。但这些肥料的利用要掌握时期与运用方式,时期的把握应与植物生长期、季节雨量相适应。同时结合轮作技术运用。

7.5.3.7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病虫草害的防治应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而应根据生态学种群相生相克原理,利用系统管理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殊人口群体暂时达不到完全生物防治病虫草,只能采取生物与化学并举的方式,逐渐消除化学品。包括:①杂草的防治应采取超量种植豆科牧草,消减其他杂草的生长。②通过作物种植的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来防止或减少害虫的危害。③利用轮作、间作与种植方式改变可限制害虫危害作物的能力。④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乃至消灭。

7.5.3.8节水栽培技术

注重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详见7.3.3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