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6.5.4白粉病类

1.为害寄主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经济作物(油菜、烟草、橡胶、桑、胡桃、芝麻、向日葵、苜蓿、甜菜、红花)、蔬菜(豆科、葫芦科、茄科、菊科)、水果(苹果、梨、桃、李、樱桃、葡萄、柿、山楂、草莓、西瓜、甜瓜)、花卉植物(月季、蔷薇、玫瑰、凤仙花、菊花、大丽菊等)、中药材植物(三七、当归、薄荷、车前草、黄芪)、草坪植物(禾草、三叶草)等。

2.病原菌

由禾谷白粉菌引起小麦、大麦、燕麦、油菜、烟草、亚麻、芝麻、甜菜、向日葵、苜蓿、葫芦科蔬菜(葫芦瓜、黄瓜、南瓜、冬瓜、甜瓜、西瓜等)、茄科蔬菜(辣椒、茄子、番茄)、豆科(蚕豆、大豆、豇豆、豌豆)、菊科(菊花、大丽菊)、三七、当归、薄荷、车前草、禾草、三叶草等白粉病;由单囊壳菌引起向日葵、红花、莴苣、菜豆、绿豆、赤豆、草莓、月季、蔷薇、玫瑰、凤仙花、黄芪等白粉病;由叉丝单囊壳菌引起苹果、桃、李、樱桃、山楂等白粉病;由球针壳菌引起梨、柿、胡桃、桑等白粉病;由钩丝壳菌引起葡萄、白粉病;由内丝白粉菌引起辣椒、凤仙花白粉病;由束丝壳菌引起蚕豆、黄芪白粉病;由粉孢菌引起番茄、辣椒、茄子、橡胶等白粉病。

3.发生分布

白粉病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常见重要病害。其是通过以白粉菌孢子为主要传播感染方式的气传性病害。白粉病菌种类较多,可侵染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及草坪等多种植物。多种植物受白粉病危害影响,其产量及品质大幅下降。作物受其侵染危害一般可达10%的损失,病害较重时可致50%以上。

麦类白粉病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江苏、浙江、山东、华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及东北的春麦区。

大麦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是云南省最常见的麦类白粉病。白粉病为云南大麦生产中绝大部分品种(生产品种和后备推广品种)上易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田间自然发病率可达10%~30%,感病品种的重病田块上可达到100%。

油菜白粉病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烟草白粉病分布于贵州、云南、山西、陕西、山东、广东、安徽等省。番茄白粉病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河南、贵州、云南、四川、北京等地,一般病害年份减产20%左右,重病年可减产60%左右。

辣椒白粉病分布于广东、宁夏、甘肃、新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北京、天津、青海等地。

茄子白粉病分布于西藏、吉林、黑龙江、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发病率可达5%~30%。葫芦科蔬菜中北方以黄瓜、西葫芦、甜瓜、南瓜发病重,南方以黄瓜、苦瓜发病重,发病率可达10%左右;重病区发病率可达80%左右。

豌豆白粉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青海等地,发病率可达10%~30%,重病区可达40%以上。

橡胶白粉病是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橡胶树种植区(海南、西双版纳),一般病害年份减产10%~20%,重病年份减产50%以上。亚麻白粉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等地。

桑里白粉病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西、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省份。

4.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叶、叶鞘、茎、芽、嫩枝、花蕾、果实、荚、穗、籽等部位。白粉病类病害感病初期,在受侵染处产生褪绿斑点,随后在病部形成白色稀薄粉状霉层(菌丝和分生孢子)。白色粉状霉层可随病害发展逐渐变厚或覆满受害部位,病部可皱缩、变黄,甚至脱落。白色粉状霉层颜色由白色变为灰色至褐色,并在粉状霉层上长出散生状小黑点(闭囊壳)。麦类白粉病于叶片、叶鞘、茎秆、穗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其他作物白粉病均可在其叶、叶鞘、茎、荚等位置产生白色粉状霉层。有些作物白粉病感病初期若遇高温菌丝生长受阻时,病部组织会由白色变为红褐色。红褐色病组织在适宜病菌生长温湿环境条件下又可恢复产生分生孢子并进行再次或扩展病斑(橡胶、月季等)。

5.发生特点

白粉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及分生孢子传播危害。闭囊壳中的子囊孢子成熟后散出闭囊壳,老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均可随风飞散于植株体上。当其遇到适宜发病条件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产生较细的侵入丝,依靠病菌自体产生色酶的消解作用和机械力量,直接穿透叶片等组织的角质层而侵入表皮细胞,长出初生吸器吸取寄主养分。同时,初生吸器即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则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从分生孢子梗上脱落,由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危害。白粉菌发育后期进入有性繁殖产生闭囊壳。

麦类白粉菌可依分生孢子(在低温地区的自生苗上)和病残体上闭囊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夏。麦类白粉菌分生孢子含有70%水分,因此,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不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相对湿度为0~100%都能萌发危害,但以在湿度高而不形成水滴的状态下萌发最好。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为10~20℃,高于30℃不萌发。在23℃时:适宜萌发的相对湿度为75%~99%,相对湿度为98%其芽管延伸最快,当相对湿度下降为50%~75%时萌发率迅速下降。日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孢子于日光下暴晒20分钟后萌发率由19.6%降为3.28%;遮光条件下2.5小时后萌发率为41.4%,光照条件下2.5小时后萌发率为26.5%。分生孢子在直射阳光:温度越高、照度越大则寿命越短。因此,麦田荫闭和阴雨天气有利于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与侵入。分生孢子对紫外光敏感,处理25分钟即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pH值2.2~12.4内均能萌发。分生孢子离体后7~20℃条件下,2~5天内具有侵染能力;但在25℃以上经24小时不能萌发。麦类白粉菌闭囊壳首先在植株下部较老的病叶上形成,以后逐渐在往上部病叶形成。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闭囊壳存活时间越短;浸在水中的闭囊壳存活时间更短。闭囊壳只有在保存湿润的条件下,才能释放已形成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萌发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和分生孢子的萌发相似,光照对其萌发无影响,子囊孢子在1~27℃内均能入侵寄主,但以10~20℃最适。

油菜白粉菌萌发最适温20~24℃;烟草白粉菌萌发最适温10~18℃;橡胶白粉菌萌发最适温15~25℃;菜用豌豆白粉菌萌发最适温25~28℃;甜菜白粉菌萌发最适温20~24℃。桑里白粉菌萌发最适温22~24℃。

6.防控技术

(1)利用抗病品种

①合理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资源

在品种应用中需重视抗白粉基因或抗白粉表现性的多样化合理布局。注重多个品种科学搭配或作物种类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或单一作物长期大面积种植,以便有利延缓和防止因其定向选择压力下白粉菌新生理小种或新毒性类型出现,造成品种的抗白粉性退化及失效。有效利用具有耐病、慢病等习性达到避开病害易发时期,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和频率。

②发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

在品种应用中还需重视新抗白粉基因或新抗白粉表现性的发现,发掘或引进新抗白粉基因或新抗白粉表现性材料。以对应白粉病菌变异致害。

(2)加强栽种生产管理

①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过于荫闭而通风不畅、光照不足的环境;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过大、雾气弥漫长存的气候环境。

②合理施肥

栽植期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③水分管理

在闭囊壳多见时期,可适当采用喷灌和喷洒方式,增加植株表面的水分,降低闭囊壳存活率。

(3)化学防治

①药剂拌种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拌种;20%三唑酮乳油: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拌种。

②适时喷药

病害初期(发病率≤5%):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喷雾1次,喷雾2~3次。28%丙环唑·嘧菌酯(17.5%丙环唑+10.5%嘧菌酯)悬乳剂35~50毫升/亩对水60千克。间隔7~10天喷雾1次,喷雾2~3次。40%氟硅唑乳油6毫升/亩对水60千克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亩对水60千克喷洒;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80克/亩对水60千克喷雾;间隔7天喷雾1次,喷雾2~3次。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