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6.5电子书拓展阅读

6.5.1 小菜蛾

6.5.1.1形态特征

小菜蛾又称小青虫、两头尖、吊丝虫、小绿蛆,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上分布最为广泛的重要害虫。小菜蛾是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成虫、卵、幼虫、蛹4个阶段。

1.卵

椭圆形,扁平,一端稍倾斜,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或淡绿色,即将孵化时变为黑色;卵壳表面光滑,小菜蛾卵大多产于叶背凹陷处、叶脉两侧。

2.幼虫

幼虫有四龄,两头尖细,虫体呈纺锤形。幼虫体色多变,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绿色。

3.蛹

蛹体长5~8毫米,纺锤形,颜色变化大,初化蛹时绿色,后逐渐变为黄绿色,即将羽化时呈褐色或黑色一般在叶片和枯叶下化蛹。

4.成虫

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前后翅细长,翅面灰褐色,翅上长着3个灰白色的斜方块,停息时两前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形成4个菱形斑。

6.5.1.2 为害症状

小菜蛾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这与小菜蛾对十字花科植物体内多含有的芥子油和葡萄糖苷类化合物的嗜好性有关。小菜蛾寄主植物多达40种以上,为害的十字花科作物包括卷心菜、花菜、甘蓝、萝卜、芫荽、抱子甘蓝、大白菜、小白菜(青菜)、球茎甘蓝、羽衣甘蓝、芥菜、水田芥、油菜、白花甘蓝等。

小菜蛾是寡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和茎上,卵孵化为幼虫后,初孵幼虫潜叶为害,取食叶肉,形成潜叶痕;2龄幼虫取食叶片后留下一层表皮,成透明薄膜;3~4龄幼虫则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叶片仅剩叶脉。

6.5.1.3 发生特点

小菜蛾属全世界分布,全球范围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温带,而寒带地区的发生较轻。各大洲都有小菜蛾的发生为害,但在东南亚地区发生为害最严重。在中国各省蔬菜产区都有发生为害,其发生为害程度南方蔬菜产区高于北方蔬菜产区。小菜蛾周年发生,发生世代多,世代重叠严重,小菜蛾昼伏夜出,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喜欢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生不利。

小菜蛾在云南省周年发生,总体发生程度:滇中(通海)菜区>滇西(弥渡)菜区>滇西南(临沧)菜区>滇东北(昭通)菜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区域性特征,种群发生规律多样化:滇中为全年春夏秋季高峰型、滇西为春夏季高峰型、滇西南为春季高峰型、滇东北为夏季高峰型,区域特点明显。

6.5.1.4 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

(1)选择寄主植物品种。

在害虫的防治技术中,种植抗性品种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小菜蛾寄主植物众多,小菜蛾对不同寄主作物的为害不同,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种植对小菜蛾抗性强的品种。

(2)轮作。

小菜蛾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而对其他蔬菜或农作物不造成为害。所以,减少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是避免小菜蛾种群持续发生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如下轮作模式:十字花科蔬菜—葱蒜轮作、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轮作、豆类—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水旱轮作等。

(3)间作套种。

筛选出一些各地习惯性种植的其他类型蔬菜作物与十字花科蔬菜合理的间套作,可降低小菜蛾种群发生发展和为害程度。

2.物理防治

(1)诱虫灯诱杀。

根据小菜蛾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对小菜蛾的成虫进行诱集,可以有效的降低田间成虫的数量,从而减少下代虫口基数。

(2)采用喷灌系统进行浇灌。

雨水对小菜蛾幼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喷灌系统进行浇灌,通过人工造雨措施可减轻小菜蛾的发生与为害。

(3)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园中的残叶、老叶是降低小菜蛾种群基数的重要措施。

3.生物防治

(1)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小菜蛾。

充分发挥天敌昆虫半闭弯尾姬蜂和小菜蛾盘绒茧蜂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作用。根据田间小菜蛾虫情监测结果,在田间小菜蛾幼虫的百株数量低于100头时,每亩释放200头天敌昆虫,释放后严禁使用农药,释放7天进行第二次释放。

(2)性引诱剂。

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在田间缓释,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粘胶粘住雄蛾,减少雄蛾的数量,降低了田间雌雄的交配,从而减少下代虫口基数。

4.化学防治

由于小菜蛾发育期短,世代数多且世代重叠,无越冬和越夏现象,农药使用频繁,抗药性发展极快,是所有害虫中最容易产生抗药性的。所以,在药剂防治上务必牢记不能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药剂应轮换使用,而且农药的使用浓度不可擅自提高。在卵孵盛期至一、二龄幼虫高峰期施药。可选用的高效低毒农药有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24%氰氟虫腙悬浮剂600~800倍液、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240克/升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00倍液、150克/升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10%三氟甲吡醚乳油1500~2000倍液、2.5%阿维·氟铃脲乳油2000~3000倍液、5%多杀霉素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丁醚脲乳油800~1000倍液、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2500~3000倍液、22%氰氟虫腙悬浮剂1500~2000倍液、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00倍液或10%氟虫双酰胺悬浮剂20~25毫升/亩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7~10天喷雾一次,共2~3次。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