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5.5.3牛蛙的养殖技术

5.5.3.1基本概述

中国蛙类共有120多种,可供人工养殖并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有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和林蛙等。目前中国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蛙类是牛蛙,其他蛙类的养殖也正迅速推广之中。牛蛙个体重在1千克以上,最大可达2千克。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腹部为灰白色,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或暗黑色的斑纹与斑点。

1.栖息环境

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中。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水边草丛中、洞穴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繁殖季节,蛙多聚集于水塘、河沟附近,发出此起彼伏的求偶鸣叫声。

2.活动规律

牛蛙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早春温度在1012℃时,休眠的牛蛙开始复苏;清明至霜降是活动期,其中立夏到秋分(5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活动高峰期;立冬到次年惊蛰(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是牛蛙冬眠期。

3.环境温度

牛蛙是变温动物,生长最适温度为2532℃,繁殖适温为2030℃。温度降至15℃时,食量很小;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10℃以下,则停食冬眠。牛蛙致死高温阈值为3940℃,3436℃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3739℃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

4.湿度

牛蛙所栖息的周围环境要有水塘,还要有较高的湿度。牛蛙对于湿度的耐受力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湿度要求也增高。

5.盐度及环境污染

牛蛙不能生活在盐度超过1的水域。低浓度的农药能刺激蝌蚪肌肉运动,使活动不正常,易被天敌发现吞食;高浓度农药可立即致死。

6.食性

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有蚯蚓、小鱼、小虾、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幼体及哺乳类动物的内脏等。

5.5.3.2养殖设施和场地建设

1.养殖场地选择

根据牛蛙的生活习性,饲养场地应选择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冬暖夏凉的地方。

2.防逃设施的建造

为了防盗、防逃及防止敌害入侵,蛙池周围必须设置屏障。可设置砖墙、土墙或用石棉瓦、塑料板等围栏,高度一般为1.5米以上,并入土30厘米,为防止蛙类攀爬外逃,围栏顶部应设计成向池内伸出20厘米宽的倒檐,蝌蚪、幼蛙等可适当降低标准。

3.蛙池的建造

(1)亲蛙池建造。池深1.5米左右,面积以2030平方米为宜,池底应有少量软泥,便于亲蛙越冬,池堤坡度比为1.0: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一定面积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为1:1最佳。陆地上应植树、种花、草、蔬菜等,池内应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水浮莲等,便于蛙的隐蔽栖息。

(2)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一种类似亲蛙池;另一种为小水泥池,面积在30100平方米,水深106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总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生植物,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面积一般为12平方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可数个连接;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阴挡雨。孵化箱可用40~8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底面积12平方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竹竿上,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4)蝌蚪池的建造。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并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帘,以供幼蛙登陆。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620平方米,水深3060厘米,在池岸应搭盖遮阳棚,或种瓜遮阳。

(5)幼蛙池的建造。水泥池面积一般为15~50平方米,池壁高1米,池内留有1/4陆地,设进、排水口,池上方应搭盖遮阴棚。土池培育幼蛙,面积可在20100平方米,池深20100厘米,水陆面积以比例1:1为好,池的四周要设高1.2米左右的拦网,池中移植水生植物,池周陆地栽种农作物,作为夏天遮阴栖息之用。

(6)成蛙池的建造。一般成蛙池与幼蛙池相似。集约式成蛙池包括围墙、饵料台、排污管、排水管、水沟、进水管等,面积从数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围墙自饵料台面起高1.5米;饵料台占蛙池面积的3/4左右,台周设1条高约2厘米的环边,以使饵料台面能保持2厘米的水,台面向一边倾斜,便于冲洗清洁。在饵料台与池墙之间设水沟,沟底向排水管方向倾斜,沟深25厘米,上宽约30厘米,底宽约20厘米。若建在室外,要搭设遮阴棚。

5.5.3.3繁殖技术

1.亲蛙选择

(1)雌雄鉴别。雄蛙的鼓膜发达,而雌蛙的鼓膜很小;雌蛙咽喉部位呈白色,而雄蛙咽喉部位呈蛋黄色或金黄色。

(2)雌雄比例。产卵池中的雌雄比例一般为1:1或4:3。

2.产卵孵化

(1)抱对。牛蛙发情期在4—5月,一般雄蛙比雌蛙早715天。发情时,雄蛙鸣叫次数增加,追逐行为频繁;雌蛙肚子膨胀,食量减少,不时徘徊在浅水区依恋在雄蛙左右,有时也会发出应和声。雄蛙跳骑在雌蛙背上抱对,一般在下半夜进行。抱对时可不喂食,也不要让人观看惊动,以免受惊。

(2)产卵孵化。蛙类对产卵的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水温为20~30℃的水域都可顺利产卵,一般下雨23天后是产卵高峰期,在产卵池中放一些水草有利于产卵。产卵过程持续30分钟左右,一般在清晨3—7点,在雌蛙排卵同时雄蛙射精,形成体外受精。产卵后0.52.0小时内及时将蛙卵连同水草捞出,平捞平放,放到孵化池内孵化,水温2325℃时,4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蝌蚪。刚孵出的小蝌蚪全长5毫米左右,需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饲养。

5.5.3.4牛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

(1)饲料的选择。

①熟蛋黄:蝌蚪孵出3天后开始人工投喂饵料,以熟蛋黄为好,先将熟蛋黄揉碎加水化开,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全池泼洒投喂。每30005000尾蝌蚪每天喂1个蛋黄,早晚各喂1次。饲喂56天后,可改喂粉状饲料。

②粉状饲料:包括蝌蚪全价配合饲料、豆渣、麦皮,米糠、鱼粉、蛹粉、肉骨粉以及熟鱼肉或屠宰场的下脚料等。投喂方法是:在池的两边搭一条竹竿,把饲料盘用绳子系在竹竿上,让饲料盘沉入水中,把饲料搓成团状,放在饲料盘上,蝌蚪即前来摄食。也可在池边浅水处敷一块颜色鲜艳的窗纱,将饲料撒在窗纱上即可。投喂量:730天内,1000尾蝌蚪日投饵4070克,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占40%;30天后到变态,1000尾蝌蚪日投喂400~700克,动物性饲料占47%,植物性饲料占53%。每天喂1次,下午16:00左右进行。

(2)放养密度。孵化后10天要疏散饲养,密度为10002000尾/平方米;20天后,为5001000尾/平方米;30天后,为200~500尾/平方米;40天后,为100尾/平方米左右。若水源条件及饲养水平较高,放养密度可增加24倍。

(3)水质要求。蝌蚪池要求水质“肥、活、嫩、爽”,一般每隔10天换水1次。当发现池水有气泡或水质有臭味时,要立即更换新水;天气久旱炎热时,应每天清除饲料盘内的剩饵,并每隔6~7天换水1次。

(4)防暑与越冬。当水温达到35℃时,将会影响蝌蚪生长;达到38℃时,蝌蚪开始死亡;达到40℃时,全部死亡。因此,在盛夏高温时要搭设遮阴棚,并适当加深水位,勤换新水,换水要在晚上进行。蝌蚪的耐寒性比幼蛙强得多,为保险起见,冬季池水还应保持高水位。

(5)控制变态。

①精养蝌蚪,加速变态:4—5月孵出的蝌蚪,采取增温、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等方法,加速蝌蚪生长和变态;变态后的幼蛙应稀放精养,争取当年牛蛙体重达200克左右,上市出售。

②强化饲养,及时变态:强化6—7月孵出蝌蚪的饲养,使之在8—9月完成变态。变态后的幼蛙在越冬前体重可超过50克,也能安全越冬。

③养大蝌蚪,次年变态:7月以后孵出的蝌蚪,生长期不足100天即进入越冬期,若完成变态,则幼蛙越冬成活率很低。因此,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降低水温,使其充分发育到次年4—5月才变态,此时,蝌蚪体长可超过12厘米。变态后幼蛙个体大,体质好,生长速度比越冬前变态的幼蛙还快。

2.幼蛙的饲养

(1)放养密度。蝌蚪变态为幼蛙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0300只/平方米。随着幼蛙个体增大,要适时将大小规格的幼蛙分开饲养,同时逐步降低放养密度。体重20克左右的幼蛙,放养密度为5080只/平方米;体重40克以上的幼蛙,放养密度为3050只/平方米。

(2)饲料投喂。幼蛙喜食的活饵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小虾以及蜻蜓、蝗虫、蝼蛄等昆虫。经驯食诱导后,也摄食颗粒饲料、蛹、鱼、虾等。春季水温达15℃时,幼蛙冬眠结束,即可少量喂食。此时,饲料应以鲜活的动物性饲料为主,以使幼蛙迅速恢复体力。当气温升至20℃以上时,应加大投喂量,日投喂幼蛙体重的8%左右。上午9:00、下午16:00各投喂1次。

(3)日常管理。应在池上方搭棚夏天可遮阳,冬季可防风御寒。日常则应注意防病、防逃、防敌害;当幼蛙长到50100克时,即可作商品蛙饲养。

3.商品蛙的饲养

(1)放养密度。水泥池密养,可放40只/平方米以上;一般土池饲养,放养密度为510只/平方米。

(2)饲料投喂。成蛙以膨化颗粒饲料为主食,可搭喂杂鱼、猪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左右。还可在池中悬挂诱虫灯,夜间引诱趋光性昆虫供蛙捕食。

(3)日常管理。成蛙的摄食量大,排泄物也多,应经常更换池水,一般每隔2~3天换水1次。每天应清除残饵,以防成蛙误食变质饲料而患病。夏天也应在蛙池上方搭棚遮阳。若越冬前不出售,则应加深池水,让其在池底安全越冬。常规管理应坚持每天早晚2次巡塘,观察蛙的动态、吃食情况、水环境状况等;坚持每天记录塘口档案,积累资料,供总结分析。

5.5.3.5养蛙新技术

1.网箱养蛙

(1)网箱设置。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池塘、湖泊、水渠等较安静的水域设置网箱。要求网箱通透性好,网目大小以能防蛙外逃即可,并在箱顶加盖防逃网。饲料台可用毛竹或木板钉成1.0米×0.5米×(0.040.05)米的框子,底部钉上纱窗布,吊在网箱中,底部离水面67厘米。

(2)放养密度。网箱入水深度幼蛙期为1030厘米,中蛙期为2040厘米,成蛙期或亲蛙期为0.81.0米。春秋季入水深度浅,夏季高温入水深度深。放养密度:幼蛙时150200只/平方米,中蛙时100120只/平方米,成蛙时4080只/平方米。

(3)驯化投喂人工饲料。驯化“活化”死饵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饲料台上投放1020尾大泥鳅,利用泥鳅的活动使饲料“活”起来,给蛙造成错觉;二是分少量多次空中投饵,饲料落下时是“活”的,只要有一只蛙来抢食,也会搅动食台水面晃动而使饲料动起来,逗引更多的蛙来捕食。

(4)日常管理。经常检查蛙群生长情况,及时分级饲养。每2~3天清洗网箱1次。夏季高温应在箱的上方搭盖遮阴棚。网箱内还应放些木板、树枝、泡沫塑料等供蛙栖息。

2.稻田养蛙

选择僻静、水源方便的田块,在其四周用石棉瓦做好防逃设施。在稻田中开挖宽深各1米的围沟,其内开挖宽窄相间的若干条厢沟,宽沟宽深各为60厘米,窄沟宽深各为30厘米,沟间距15米,要求沟沟相通。每亩放养规格大小一致的幼蛙25003000只,还可少量搭配鲢鳙鱼虾混养。主要投喂蚯蚓、蝇蛆等动物性活饵料。另外,为丰富食物来源,可在水面上挂灯诱虫,在田中垄上种速生蔬菜诱虫,堆有机肥养殖蚯蚓和蝇蛆等。稻田养蛙可有效防止水稻病害,一般禁止田内使用农药。

3.温室养蛙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蛙类以冬眠方式越冬,越冬时间一般为14个月。冬眠时,蛙类停止摄食,体重略有减轻。若能保持环境温度在15℃以上,蛙类则不需进行冬眠而继续摄食生长。因此,可以建造温室,将水温调控在2530℃,可使蛙快速生长,一般可年产商品蛙20千克/平方米以上。

4.庭院养蛙

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庭院,造水泥池集约化养蛙,总体重控制在7.58.0千克/平方米内。放养密度为:1050克的200250只/平方米;50100克的80150只/平方米;100150克的5080只/平方米;150200克的4050只/平方米;200250克的3040只/平方米。关键是驯化投喂人工全价膨化颗粒饲料,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投喂。要及时排污换水,及时分池分级饲养,观察和预防病害。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