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5.4.1大宗淡水鱼生态高效养殖

大宗淡水鱼是指青、草、鲢、鳙、鲤、鲫等鱼类,是中国淡水养殖中的常规品种,养殖面积大、总量高,为中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淡水鱼产业的发展。

5.4.1.1青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青鱼也称螺蛳青、青鲩、黑鲩、乌青等,属鲤形目、鲤科、青鱼属鱼类,居中国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首,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青鱼生物学特征

青鱼体较大,呈长筒形,体青黑色,背部较深,腹面圆呈灰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偶鳍尤深。青鱼一般在底层多螺蛳的较大水体中、下层中生活,生存温度为15~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青鱼属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摄食球蚬、小螺蛳和水生昆虫幼体等,成鱼主要摄食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饼类、糠、麸类、蚕蛹等为饲料。青鱼4~5龄性成熟,4—7月于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繁殖,生殖后常集中于江河弯道及通江湖泊中育肥。

2.青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养殖区应选择环境好,靠近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NY5051-2001),交通便捷,电力配套齐全,无工业、农业及生活等废弃物污染的地方。池塘面积5~15亩,深2米左右,池底平坦,土壤以黏壤土为佳。池中按高进低排修建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据养殖实际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

(2)养殖池塘准备。①池塘清理修整:干塘后清除杂草及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15厘米,加固塘埂,平整池底稍向排水口处倾斜,疏通进排水道,检修机电设备。池塘清整后暴晒15~20天,以杀灭部分病原菌及寄生虫。②消毒灭菌:暴晒后将水位加至0.8~1.0米,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病原菌、野杂鱼及寄生虫等敌害生物。③生物饵料培育:鱼种放养前7~10天,施加发酵粪肥或绿肥到池塘中培育饵料浮游生物,用量发酵粪肥200~300千克/亩,绿肥400千克/亩。养殖过程中以少而勤的施肥原则定期追肥。水温较低时,施肥量可适量增加;阴雨和闷热天,则少施或不施。池塘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为宜。④鲜活饵料投放:螺蛳是青鱼最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价低易得,可促进青鱼快速生长。养殖前期向池内投放活螺蛳,用量300千克/亩,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以后适时再补投一次,投放量200千克/亩,作为青鱼的动物饵料。

3.鱼种投放

青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硕、健康无疾病、检疫合格、符合国家相关鱼苗、鱼种质量标准。放养时间3—4月,规格500~750克/尾,密度300尾/亩。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10~15毫克/升浸洗消毒,以杀灭体表病原菌及寄生虫。还可适当搭配放养鲢、鳙、鲂等鱼种,以增加产量和效益。

4.饲料投放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青鱼专用配合颗粒饲料,投喂要实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以及鱼的摄食和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并定期补充投喂压碎的螺蛳、蚌肉,豆饼等,以促进青鱼快速生长。

5.水质调控

青鱼养殖水质要求“肥、活、爽、嫩”。一般采用注水排水相结合的方式,每7~15天加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保持水深1.5~2.0米,池水透明度在30~35厘米。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每米水深用量10~15千克/亩,调节pH值在7.5~8.5。隔10~15天按用量泼洒一次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为池鱼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6.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数次,观察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检查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及时修补漏洞。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池塘内的残饵,确保水质清新,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及杀虫处理,加强预防。认真填写养殖日记,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放苗、投饵、施肥、病害、用药、产量及销售等情况,并整理归档保存,以确保水产品安全的可追溯性。

5.4.1.2草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草鱼也称鲩、草鲩、白鲩、草青、草根混子等,属鲤形目、鲤科、草鱼属鱼类,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快、肉嫩味美、温和暖胃、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草鱼生物学特征

草鱼是大型鱼类,体型细长扁圆,体青绿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腹部圆呈灰白色。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生存温度范围为0.5~38℃,适宜生长温度20~32℃。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鱼苗摄食浮游动物,幼鱼喜食浮萍、藻类、昆虫和蚯蚓等,成鱼喜食各种水生植物;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饼类、糠麸类以及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饲料。草鱼4龄后性成熟,3-4月份开始生殖洄游,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摄食育肥。

2.草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池塘选在水源丰富,电力、光照充足,交通通讯便利,无工业、农业及生活等废弃物污染的地方,池塘用水需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塘面积3亩以上,水深大于1.5米,排灌自如,池塘不渗漏。

(2)养殖池塘准备。干塘后清除杂草及淤泥,底部淤泥不超过15厘米,修整池埂,疏通进排水渠道,暴晒10天左右。然后加水至10~20厘米,用生石灰50~75千克/亩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消毒,一周后灌水至1.8米深,灌水时用筛网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池内。鱼苗投放前5天,每亩施入250千克发酵后的有机肥进行培肥。

(3)鱼种投放。投放鱼种选择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游动活泼,检疫合格的草鱼种。鱼种3月前后投放,规格为200~300克/尾,密度为800~1000尾/亩。鱼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配合高锰酸钾20毫克/升和漂白粉10毫克/升浸泡20分钟进行消毒,并全部注射“四联”疫苗。可适当搭配鲢、鳙、鲫等鱼类进行培养。

(4)饲料投放。①青草料投喂:可投喂黑麦草、苏丹草、菜叶、浮萍或鲜嫩水草等青饲料,投喂量以半天吃完为宜;②精饲料投喂:以颗粒饲料作为草鱼的主要食料。选择正规饲料,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原则。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生长季节和鱼吃食情况适时调整,高温和发生鱼病时减少投饲量。

(5)水质调控。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水体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0~8.5。定期或不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定时开动增氧机补充水中溶氧;定期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调节池水pH值呈微碱性;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6)日常管理。参照青鱼养殖技术日常管理内容。

 

5.4.1.3鲢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鲢鱼又称白鲢、白胖头、鲢子等,属鲤形目、鲤科、鲢属鱼类,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鲢鱼生长快、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鲢鱼生物学特征

鲢鱼个体大,体侧扁、稍高、头较大,体银白色,头、体背部较暗色,各鳍均为灰白色。鲢鱼喜在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的大型河流或湖泊的上层水域中生活,喜高温,适宜生长水温为23~32℃,性活泼急躁,善跳跃。鲢鱼属于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浮游植物),天然水体中鱼苗主要滤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长至1.5厘米以上时逐渐滤食硅藻类、绿藻等浮游植物,兼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取豆浆、豆渣粉、麸皮、米糠和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等。鲢鱼一般3龄达性成熟,每年4-5月于江河流水中繁殖。

2.鲢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鲢鱼通常采用混合套养进行池塘养殖,养殖环境条件以满足主养鱼需要为原则。应选择环境好,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无工业、农业及生活等废弃物污染的地方进行生产养殖。

(2)养殖池塘准备。鱼种入池前,应清除池塘过多淤泥和杂草并加固池塘边埂,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或漂白粉(有效氯30%以上)13.5~15.0千克/亩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鱼种放养前5~7天,施用发酵粪肥250千克/亩培育生物饵料。

(3)鱼种投放。鱼种应健康无病,规格整齐,符合国家颁布实施的《鲢鱼苗鱼种》(GB 11777-2006)。作为搭配套养鱼类,鲢鱼越冬鱼种的投放规格一般为150~200克/尾,密度为250~300尾/亩左右。鱼种下池前用3%食盐水对鱼体消毒5~20分钟,以杀灭鱼体表面的寄生虫和病菌。

(4)饲料投放。为确保饵料生物丰富、适口,投饵施肥的关键是“好、足、匀”。鱼种放养后,每天投喂1~2千克/亩豆渣作补充饵料,每7~10天/次施用100~150千克/亩绿肥或肥汁液进行追肥培养生物饵料。同时,可据情况每日投喂1~2次粉状混合饲料。

(5)水质调控。7-8月水温高,鱼类摄食量大,排泄物增多,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定时开动增氧机补充水中溶氧,同时7~10天加水或换水1次,保持池水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每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亩,调节pH值在7.5~8.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6)日常管理。参照青鱼养殖技术日常管理内容。

5.4.1.4鳙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鳙也称花鲢、胖头鱼、大头鱼等,属鲤形目、鲤科、鳙属鱼类,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鳙鱼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鳙鱼的生物学特征

鳙鱼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肥大且宽,口宽大微上翘,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两侧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黄色及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鳙鱼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性温和,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鳙鱼属于滤食性鱼类,天然水体中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养殖条件下也摄取粉料、膨化料等人工饲料等。鳙鱼一般4~5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于江河流水中繁殖。

2.鳙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池塘准备。鳙鱼通常采用混合套养进行池塘养殖,养殖环境条件以满足主养鱼需要为原则。应选择环境好,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无工业、农业及生活等废弃物污染的地方进行生产养殖。鱼种入池前,应清除池塘过多淤泥和杂草并加固池塘边埂,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或漂白粉(有效氯30%以上)13.5~15.0千克/亩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鱼种放养前5~7天,施用发酵粪肥250公斤/亩培育生物饵料。

(2)鱼种投放。鱼种应健康无病,规格整齐,符合国家颁布实施的《鲢鱼苗鱼种》(GB 11777-2006)。作为搭配套养鱼类,鳙鱼越冬鱼种的投放规格一般为150~200克/尾,密度为250~300尾/亩左右。鱼种下池前用3%食盐水对鱼体消毒5~20分钟,以杀灭鱼体表面的寄生虫和病菌。

(3)饲料投放。鳙鱼鱼种投放后,选用鳙鱼膨化配合饲料,采取定点投饲方式,每天投喂3次,日投饲量为存塘鱼总质量的1%。每20天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用量为60~70千克/亩,培养浮游生物饵料,以利于鱼体的快速生长。

(4)水质调控。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定时开动增氧机补充水中溶氧,同时10~15天加水或换水1次,保持池水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每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亩,调节pH值在7.5~8.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5)日常管理。参照青鱼养殖技术日常管理内容。

5.4.1.5鲤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鲤鱼又叫鲤拐子、鲤子等,属鲤形目、鲤科、鲤属鱼类,是中国主要经济淡水鱼类之一。鲤鱼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肥厚、营养价值高,具有食性杂、耐寒、耐碱、耐缺氧和繁殖强等特点。

1.鲤鱼生物学特征

鲤鱼体呈梭形而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背部灰黑,腹部浅白或淡灰,尾鳍下部为红色,体侧两面近金黄、桔红、粉红色等。一般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下层,适宜生长温度为21~27℃。鲤鱼属于杂食性偏动物性鱼类,天然水体中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螺蛳、幼蚌、水生昆虫幼体及虾类等,也摄食一定数量的丝状藻类、植物种子和碎屑等,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商品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鲤鱼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清明节前后在河湾或湖汊水草丛生的地方分批产黏性卵,卵黏附在水草上发育。

2.鲤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池塘应选择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养殖用水应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塘面积10亩左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水深2.02.5米,塘底平坦且为砂壤土最好。

(2)养殖池塘准备。鱼种入池前,应清除池塘过多淤泥和杂草并加固池塘边埂,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或漂白粉(有效氯30%以上)13.515.0千克/亩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放养前57天,施用发酵粪肥(300千克/亩)和液体肥水型氨基酸培育水质。

(3)鱼种投放。鱼种选取体质健壮、色泽鲜艳、规格整齐、检疫合格的鲤鱼苗。苗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个体3050克/尾的鱼苗,投放密度为12001500尾/亩。可搭配混养一定比例的鲢、鳙、鲫等其他鱼类。

(4)饲料投放。养殖过程中根据鲤鱼实际生长情况投喂不同的饲料。坚持“三看”(看天气、水色及鱼活动摄食情况)、“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及“少量多餐”的原则进行投喂,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5%。可在投喂的饲料中拌入一定的免疫多糖和维生素,增加鱼苗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

(5)水质调控。加强对水质的管理。池水应保持透明度25~30厘米,溶氧量67毫克/升,pH值6.58.0。定期或不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定时开动增氧机补充水中溶氧;定期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调节池水pH值呈微碱性;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6)日常管理。参照青鱼养殖技术日常管理内容。

5.4.1.6鲫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鲫鱼也称鲫瓜子、鲫拐子、鲫壳子、河鲫鱼等,属鲤形目、鲤科、属鱼类,是中国传统的养殖品种,其肉嫩味鲜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1.鲫鱼生物学特征

鲫鱼是中小型鱼类,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较厚侧扁而高,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鲫鱼分布广、适应性强,属底层鱼类,喜集群而居,生存温度为032℃,且耐碱、耐盐。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偏植物性,天然水体中主要以附生藻类、丝状藻类、腐屑、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等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商品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鲫鱼一般在12龄时成熟,3—8月在河湾或湖汊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分批产黏性卵,卵黏附在水草上发育。

2.鲫鱼的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选择。池塘应选在生态环境良好,水源丰富,电力、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无污染,有独立进排水渠道的地方,池塘用水应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塘面积在13亩左右,池塘规整,池埂坚固,池底平整不渗漏。

(2)养殖池塘准备。放养鱼种前,要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和施肥水。放养前1015天,水位加至0.81.0米,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病原菌、野杂鱼及寄生虫等敌害生物。鱼种入池前710天,施加发酵粪肥或绿肥到池塘中培育饵料浮游生物,用量发酵粪肥200300千克/亩,绿肥400千克/亩。

(3)鱼种投放。选取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行动活泼、无伤病、检疫合格的鲫鱼苗种。放养时间在3-4月,规格5060克/尾,密度15002000尾/亩。鱼种入池前用3%5%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可适当搭配放养部分鲂、鲢、鳙等鱼种。

(4)饲料投放。选用饲料质量应符合中国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的相关规定。投喂饲料要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具体操作要根据天气、水温、生长季节和鱼吃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5)水质管理。加强对水质的管理。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540厘米,池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07.5。定期或不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定时开动增氧机补充水中溶氧;定期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调节池水pH呈微碱性;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6)日常管理。参照青鱼养殖技术日常管理内容。

5.4.1.7大宗淡水鱼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在为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的各种疾病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宗淡水养殖过程中易发生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代谢性等几大类疾病。鱼病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养殖过程中可定期利用消毒杀虫剂喷洒,定期用中药、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等配制成药饵投喂预防细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及时捕捞病死鱼,对确诊患有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感染的鱼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杀菌消毒预防工作。

1.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治

(1)鲤春病毒血症。鲤春病毒血症(又称鲤春病毒病、鲤鱼传染性腹水症)。是由鲤弹状病毒引起鲤鱼科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鲤、四大家鱼、欧鲫等鱼类。流行于水温为1320℃的春季,水温高于22℃时一般不发病。病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运动失调,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内积有浆液性或带血的腹水,肝、肾肿大、出血,部分可见鳔壁明显出血。防治方法:严格检疫,引入的鱼卵和鱼体不能携带病毒;②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清塘;③控制养殖密度,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维生素C、中草药,等提高鱼体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④可腹腔注射该病的疫苗预防;⑤发现患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无害化深埋处理,养殖水体及设施工具要消毒。该病被列为中国一类水生动物疫病,且为鱼类产地检疫对象。

(2)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出血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草鱼和青鱼,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6-9月多发,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全身性出血。有三种类型:“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鳃瓣失血严重呈“白鳃”;“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鳃盖、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出血;“肠炎”型,肠道充血出血。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进鱼种;②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每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亩,每月12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大黄、板蓝根、黄檗、黄芩各125克,再加入食盐500克拌饲投喂,连喂7天;发现患病鱼体应立即隔离治疗,死鱼无害化深埋处理,并对养殖水体、设施及工具等进行消毒。该病被列为中国二类水生动物疫病,且为鱼类产地检疫对象。

2.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1)烂鳃病。烂鳃病(与细菌性肠炎、赤皮病合称“老三病”),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危害青、草、鲤、鲫、罗非鱼等的传染病。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俗称“乌头瘟”。鳃部贫血,呈粉红色,严重时鳃丝腐烂、充血、鳃盖骨有透明区,俗称“开天窗”,有的黏液将鳃丝黏住,造成鳃内阻塞,常游近水面呈浮头状,致鱼窒息死亡。7-9月发病最重。防治方法:①每年的流行季节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对水全池泼洒消毒,每隔20天消毒1次;②病鱼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对水消毒,1天1次,连用23天;③用氟哌酸拌饲投喂,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连喂35天;④用甲砜霉素拌饲投喂,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3050毫克,每天23次,连喂57天。

(2)赤皮病。赤皮病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主要为害青鱼、草鱼等的传染性疾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间组织破坏,鳍条末端腐烂,有时肠道亦充血。4-6月流行,鱼种和成鱼都会感染,常与烂鳃、肠炎、出血病并发。防治方法:①可全塘使用二氯或三氯消毒剂消毒;②同时内服氟哌酸,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连喂57天;③内服四环素,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4080毫克,每天23次,连喂57天。

(3)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是由肠型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主要为害青鱼、草鱼、鲤等鱼类的消化道疾病。4-9月多发,病鱼体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发黑,肛门外凸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鳍条破碎,腹部微血管充血,形成血栓,黏液外溢,解剖后体内有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充满淡黄色黏液。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对水全池泼洒;②拌饲投喂大蒜,一次用量为每千克鱼体重5克,连喂710天;③用氟哌酸拌饲投喂,一次用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每天23次,连喂35天。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鱼类严重死亡的一种爆发性疾病,主要为害白鲫、鲢、鳙、鲤、鳊、鲮、草鱼等。3-11月流行,高峰期5-9月。病鱼早期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后充血现象加剧,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严重出血,肠壁充血、充气,肠道无残余食物,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②先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毫克/千克剂量进行杀虫,再用氟哌酸或氟本尼考拌饵料投喂,一次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50毫克、1025毫克,每天23次,连用35天,同时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35天。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被列为我国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5)打印病。打印病是由豚鼠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引起的一种主要为害鲢、鳙和鲈等鱼类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鱼种和成鱼的患病部位主要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周边充血发红,状似红色印记,好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叫打印病;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因衰竭而死。防治方法:①注意池水洁净,避免寄生虫侵袭;谨慎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流行季节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浴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一次量2.53.7克/立方米,每15天1次。治疗用氟哌酸,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30毫克,或氧氟沙星,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23次,连用35天。

(6)竖鳞病。竖鳞病是由水型豚鼠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主要为害鲤、鲫、金鱼、草鱼等鱼类的一种传染病。春季流行,病鱼早期离群独游,精神萎靡,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犹如松球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充满大量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囊可见大量渗出液从鳞囊喷射而出,出现脱磷的部位腐烂、鲤鱼眼球外凸、鳞基充血、呼吸困难等症状。防治方法:①捕捞、运输及放养时勿使鱼体受伤。②对患病鲤鱼要及时更新水,在水里投放大蒜,将病鱼放入浓度为3%的食盐水里浸泡。③发病时选用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拌饲投喂,一次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1025毫克,每天23次,连用35天。

3.寄生虫性疾病及其防治

(1)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引起的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的一种鱼病。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表和鳃部,大量寄生会造成鳃丝肿胀、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防治方法:①预防可用硫酸铜浸浴1020分钟,一次量为8克/立方米。②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浸浴1020分钟,一次量为1020克/立方米。③发病时可用苦楝树枝叶4050克/立方米水煎取汁,全池泼洒,发病季节每15天1次。④或用40%甲醛溶液,2530毫升/立方米,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2)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属的一些寄生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引起的疾病。病鱼瘦弱、游动无力、浮于水面。寄生于鳃上时,鱼鳃组织严重受损,出现鳃丝肿胀、贫血、出血,鳃黏液分泌大量增多,鳃盖张开,病鱼表现为呼吸困难而死。寄生于体表时,黏液分泌增多,出现充血与出血斑。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药液浸浴1020分钟,一次量为1520克/立方米。②用90%晶体敌百虫0.6毫克/千克的药液,全池泼洒。③严格检疫,发现患病鱼体应立即隔离治疗,死鱼无害化深埋处理,并对养殖水体、设施及工具等进行消毒。该病被列为中国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3)锚头鳋病。锚头鳋病是由锚头鳋科的一类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对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危害较大。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与鳞片下,而胸、腹部则裸露于鱼外,在寄生部位可见针状虫体。病鱼狂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大量寄生且虫体老化时,虫体上布满藻类和固着类原生物,犹如蓑衣,故又称“蓑衣虫病”。防治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一次量为0.30.7克/立方米,每月连用23次;②用4.5%氯氰菊酯,稀释20003000倍后全池泼洒,一次量为0.0150.020毫升/立方米。

(4)小瓜虫病。淡水小瓜虫病主要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一种淡水鱼类的常见病害。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且该病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染。水温1525℃为流行高峰,水温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因此也叫白点病;体表黏液增多,严重时体表像是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体色暗淡无光;游动缓慢,或与固体物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防治方法: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抗病能力;③每亩水深1米用干辣椒250克、生姜100克,加水煮30分钟,稀释后全池泼洒;④如条件允许,调高水温为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⑤严格检疫,发现患病鱼体应立即隔离治疗,死鱼无害化深埋处理,并对养殖水体、设施及工具等进行消毒。该病被列为中国三类水生动物疫病,且为鱼类产地检疫对象。

4.真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1)鳃霉病。由鳃霉菌寄生于鱼鳃部引起的一种疾病。病鱼行动迟缓,呼吸困难,食欲丧失,鳃上黏液增多,有出血、淤血、缺血和坏死的斑点,呈现花鳃状;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继而腐烂,病鱼缺氧窒息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定期加注新水,用生石灰20毫克/升全池遍洒,每月12次;②发病时,采用40%甲醛溶液,一次量为2530毫升/立方米,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2)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寄生于鱼类体表及卵上的一种疾病,几乎所有水产动物都可感染,主要由鱼体受伤引起。早春和晚冬为流行高峰期,适宜水温为1022℃。病鱼初期并无异常表现,经过23天,伤口长出层层白色丝状菌落,形成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因此也称为“白毛病”,机体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引起寄生部位组织坏死,镜检可见伤口粘满水霉菌,随后菌丝很快蔓延扩散到全身;若菌丝侵入鱼卵,卵膜外侧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减少养殖密度,操作细致、耐心,减少鱼体受伤;②鱼卵可用4%福尔马林浸洗23分钟,2%3%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以0.5%0.6%食盐水较长时间地浸洗,③食盐400克/立方米+小苏打400克/立方米或亚甲基蓝0.20.3克/立方米或生石灰1015克/立方米,治愈率可达96%。

5.代谢性疾病及其防治

肝胆综合征在610月流行,危害青、草、鲤、鲫等鱼类。病鱼肝脏随病程逐渐肿大,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花肝”症状;胆囊肿大或萎缩,胆汁颜色深绿或墨绿。防治方法:①漂白粉一次1.01.5克/立方米、或三氯异氰脲酸粉一次0.30.5克/立方米、或8%二氧化氯一次0.1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每15天1次;②板蓝根,一次量为每千克饲料100克,每天1次,连用3天;③每千克饲料拌维生素C4克、维生素E4克、胆碱7.5克、葡萄糖醛酸内酯0.1克、甘草粉2.5克和胆汁粉0.15克,每天1次,连用7天。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