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5.3.3地方优质鸡饲养管理

5.3.3.1育雏期饲养管理

1.育雏的条件

(1)适宜的温度。温度与雏鸡的运动、采食、饮水及体温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育雏温度要随着雏鸡的生长、适应力的提高而改变,日龄越小对温度要求越严格。温度适宜,雏鸡行动自如活泼,采食饮水正常,羽毛光洁整齐,在育雏笼内均匀分布。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翅膀和嘴张开,呼吸加深加快,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体质减弱,生长缓慢,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啄癖。温度过低,雏鸡聚集成堆,靠近热源,容易造成下面鸡被压而窒息死亡,同时,雏鸡容易感冒,体热散发快,影响雏鸡增重,严重时诱发鸡白痢,造成卵黄吸收不良,导致雏鸡死亡(表5-11)。

表5-11 育雏期的适宜温度及高低温极限值

周龄

0~3天

4~7天

2

3

4

5

6

适宜温度(℃)

33~35

30~33

28~30

26~28

24~26

21~24

18~21

极限值

高温(℃)

38.5

37

34.5

33

31

30

29.5

低温(℃)

27.5

21

17

14.5

12

10

8.5

 

(2)适宜的湿度。正常情况下,湿度不像温度那样要求严格,但在极端情况或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能对雏鸡造成危害。低温、高湿环境下,给雏鸡带来的危害,比仅为低温的环境带来的危害大得多。湿度过低,雏鸡体内水分随着呼吸大量散发,会导致腹内卵黄吸收不良,同时干燥时饮水过多容易造成腹泻,脚爪发干,羽毛生长缓慢,体质瘦弱。湿度过高,容易造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闷热不适,呼吸困难,羽毛凌乱污秽,易患呼吸道疾病,增加死亡率(表5-12)。

表5-12 育雏期的适宜湿度及高低湿度极限值

日龄

0-7

8-10

15-28

28以后

适宜湿度%

65-70

60-65

55-60

55

极限值

高湿度%

75

75

75

75

低湿度%

40

40

40

40

 

 

(3)通风。通风不良,氨气浓度大时会造成中后期腹水症增多。2、3、4周龄时如果通风换气不良,有可能增加鸡群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因此,保证鸡舍内新鲜空气,通风换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可用进入育雏舍不刺眼、不流泪、不呛鼻、无过分臭味作为判断舍内是否通风良好的判定方法。

(4)合理光照。光照主要影响雏鸡的采食和休息。雏鸡采食量较小,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供其采食,光照不够,会造成雏鸡摄入的养分不足。光照强度不要太大,避免啄癖发生。0~3日龄23~24小时光照,3日龄后每天递减1小时。

(5)合理的密度。不同养殖方式和日龄要求养殖密度不同。密度过大,雏鸡生长越差,死亡率越高,均匀度越差。雏鸡群宜小不宜大,群大则因采食、饮水而拥挤,弱雏就日益增多,成活率越低(表5-13)。

表5-13 不同品种饲养密度

周龄

不同品种饲养密度(只/平方米)

大体型

中等体型

小体型

1周

40~45

45~50

50~55

2~3周

30~35

35~45

45~50

4周

20~25

30~35

30~40

5周龄以后

10~15

20~25

20~30

 

 

2.育雏前准备

(1)育雏舍修整及消毒。①维修整理:进出前加强维修和整理,保证育雏舍保温良好,不透风,不漏雨。②消毒:提前15天先将地面、墙壁和育雏笼冲洗干净,用8%~10%的石灰水进行刷白,再用高锰酸钾(15克/平方米)和甲醛溶液(30毫升/平方米)熏蒸消毒2~3小时。

(2)物料准备。①饲喂用具:开食盘、料筒、水桶,保证40~50只鸡各一个。料槽及饮水线位置适当。②防疫及消毒用具:连续注射器、接种针、针头等,消毒用具喷雾器。③饲料及动保产品:雏鸡的营养需要选购好雏鸡全价饲料,饲料存放于干燥地方,防止霉变。按照免疫程序准备好所需疫苗以及鸡常用保健药物等。④其他物品:温湿度计,每间舍保证3~4个,灯泡、电子秤、塑料筐、塑料水桶(大号、小号)、加温所需燃料以及饲养记录表等。

3.雏鸡的饲养

(1)初生雏的选择。主要观察绒毛、脐部愈合、精神状态和体态等。①健雏:绒毛洁净有光,蛋黄吸收良好,腹部平坦;脐带愈合良好,干燥,被腹部绒毛覆盖;站立稳健有力,叫声洪亮,对光和声音反应敏感;体态均匀,且全群整齐。②弱雏:绒毛污乱,部分雏鸡绒毛上沾有碎壳蛋,头部发黏(蛋白吸收不好);脐部愈合不良,腹部膨大,脐部带血;站立不稳,精神不振,叫声无力,对光和声音反应迟钝;体态臃肿或干瘪。

(2)雏鸡的运输。从外地采购雏鸡时,要在2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否则雏鸡会出现脱水,影响生长发育。雏鸡放在专用、一次性的纸制盒内。运输时要注意保温、通风,防止鸡因闷热、缺氧而窒息死亡和受凉拉稀。

(3)雏鸡的饲喂。①饮水:1日龄雏鸡饮水为初饮,一般在绒毛干后就可饮水。雏鸡出壳后24小时体内水分消耗8%,48小时消耗15%。所以,出壳后24小时之内先饮水后开食。育雏第一周最好使用温开水。在水中可加入适量的多种维生素、5%葡萄糖以及抗生素,可有效预防鸡白痢。饮水桶最好放在光亮温暖的地方。对不会饮水的雏鸡进行调教,轻轻握于手内,用食指将头轻轻按入水槽。饮水器要每天清洗。②喂饲:在初饮2~3小时后即可开食,将饲料洒在报纸或塑料布上,让小鸡自由采食,3~7日龄后,逐步过渡到用料筒或料槽。前2周每次饲喂不宜过饱。雏鸡贪吃,容易采食过量,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每次采食九成饱即可,采食时间45分钟。3周以后可自由采食。1~2周龄内每天喂5~6次(4~5小时饲喂1次),其中夜间要喂1次;3~4周龄每天喂4~5次,5周龄以上每天饲喂3~4次。每次喂料注意少喂勤添,防止浪费(表5-14)。

表5-14 每天投料量的简易测算方法

日龄

每只每天投料量(克)

小于10

日龄数+2

10~20

日龄数+1

21~25

日龄数

51~150

50+(日龄数-50)/21

大于150

100~130

 

1~3天:第一周是脱温最为关键的时期,而1~3天则又是重中之重。

饮水后2~3个小时,将饲料均匀洒在报纸或油布上让鸡群自由采食。

温、湿

雏鸡进舍时的温度须达到35~37℃,不能忽高忽低,在确保温度的同时,注意鸡舍的湿度,地面洒水、放置水盆产生水蒸气,进而提高鸡舍湿度,要确保湿度不低于60%。

雏鸡进舍认真清点数量,弱雏单独饲养。每笼按10%的比例人工喂水,尽早调教雏鸡饮水。每天更换水不少于4次,保证鸡群不能断水。

24小时光照,用60瓦白炽灯或9瓦节能灯(20~30勒克斯),灯泡不可离鸡体太近容易啄肛,使用多列灯泡的,交错悬挂,灯间距3米左右。

雏鸡进舍当天以保温为主,不开窗通风,但也可适当采取间歇性通风。

饮水中课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3%葡萄糖、氨基酸等,配以抗沙门氏菌药物,如思诺沙星等,连喂3天,降低鸡白病发病。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鸡舍的温度、湿度、鸡群聚散,坚决避免温湿度忽高忽低。(2)每次喂完料后注意观察鸡群精神状态。(3)使用煤炉的养殖户防止煤气中毒。(4)每次加水加料注意将饲料或水中类便清理。

 

4~7天

雏鸡全价配合饲料,每天饲喂5次,可用料筒饲喂。

温、湿

温度不低于33℃,湿度65%。

4天后可根据鸡群情况适当用水线供水。水线应高于鸡正常高度2~3厘米。

第3天后每天逐渐减少一个小时。

空气中废气开始增多,注意通风换气,避免风直接吹小鸡。

饮水中可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3%葡萄糖、氨基酸等,配以益生菌、酸化剂饲喂,促进肠道发育,提高成活率。

防疫

第5天新支二联免疫,点眼滴鼻,一头份。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鸡群,及时将弱雏、残雏淘汰。(2)通风时可先将温度升高1~2℃。(3)第7天进行雏鸡称重,随机抽取全群数量的5%,但不少于100只,计算平均值和均匀度。

 

8~14天

雏鸡全价配合饲料,每天饲喂4~5次。

温、湿

温度为30℃,湿度65%。

增加饮水量,不能断水。

第3天后每天逐渐减少一个小时。

据季节变化调整通风量,增加进风口面积,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调节肠道益生素,提高免疫力产品交替使用。

防疫

第10天新支二联,点眼滴鼻,一头份;新支油苗,皮下注射,一头分。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鸡群,及时将弱雏、残雏淘汰。(2)通风时可先将温度升高1~2℃。(3)第8天进行带鸡消毒。(4)第14天称重。(5)第10天以后注意观察有无血便,及时球虫预防,可投服地克珠利预防。

 

15~21天

雏鸡全价配合饲料,每天饲喂3~4次。

温、湿

温度为26~30℃,湿度65%。

增加饮水量,不能断水。

第3天后每天逐渐减少一个小时。

增加通风量,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调节肠道益生素,提高免疫力产品交替使用。

防疫

第14天法氏囊,滴口,一头份;鸡痘,刺种,一头份;第18天新支二联,点眼滴鼻,一头份;禽流感H5,皮下注射,一头份。

注意事项

(1)21日龄分群,大雏分下层,小雏留在上层。(2)调整鸡群:选出体质较差、体重不达标的鸡单独饲养。(3)每周2~3次进行带鸡消毒,消毒药轮流使用,免疫接种前后严禁消毒。(4)第21天称重。(5)接种法氏囊后连用3天多西环素。(6)密切关注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鼻炎、球虫病等发生。

 

22~28天

雏鸡全价配合饲料,每天饲喂3~4次。

温、湿

温度为24℃(常温),湿度65%。

增加饮水量,不能断水。

正常日光。

通风为主,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

调节肠道益生素,提高免疫力产品交替使用。

防疫

第24天法氏囊,滴口,一头份;鸡痘,刺种,一头份。

注意事项

(1)进行公母分群。(2)调整鸡群:选出体质较差、体重不达标的鸡单独饲养。(3)每周2~3次进行带鸡消毒,消毒药轮流使用,免疫接种前后严禁消毒。(4)第28天称重。(5)加强防疫,发现病鸡立即隔离。

 

29~35天

过渡饲喂育成料。

温、湿

常温,湿度55%。

增加饮水量,不能断水。

正常日光。

通风为主,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

调节肠道益生素,提高免疫力产品交替使用。

防疫

第35天新支二联冻干苗,新支二联油苗,禽流感H5。

注意事项

(1)隔日带鸡消毒1次。(2)35日龄后准备转入育成阶段。(3)冬天育雏延迟至45日龄。

 

5.3.3.2育成期饲养管理

育成鸡也称中雏,一般指35日龄(5周龄)至90日龄(14周龄)正在发育的鸡。育成鸡羽毛已经丰满,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育成期饲养管理关乎鸡群均匀度,鸡蛋收益等,所以非常关键。

1.育成鸡的生理特征

(1)育成鸡生长迅速、发育旺盛,各系统机能基本发育健全,已经换羽并长出成羽,具备了体温调节能力;消化系统逐渐发达,消化吸收能力日趋健全,食欲旺盛,钙、磷的吸收能力不断提高;骨骼发育处于旺盛时期。8周龄达到成年骨架的75%,体重仅完成36%;10周龄达到成年骨架的82%,而体重为48%;12周龄达到成年骨架的95%;13~14周龄当血液中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骨骼的生长点闭合,骨架基本形成。此时肌肉生长最快,脂肪的沉积能力随着日龄增加而增长,如鸡体过肥对以后的产蛋量和蛋品质有极大的影响。

(2)免疫器官逐渐发育成熟,防御抗病机能增强,对环境适应性强。10周龄后性器官发育迅速,对光照时间的长短反应非常敏感,16~17周龄即接近性成熟,必须限制光照,减少应激,防止早产。

(3)育成期培育目标。①有较高整齐度。鸡群均匀度在80%的比较整齐,均匀度在70%~75%的发育情况一般,如果均匀度在70%以下,则发育较差。②有健壮的体质,适时性成熟。若性成熟过早,则会出现蛋重偏小,全期产小蛋的数量增多,高峰持续期短,中后期死淘率偏高;若性成熟过迟,则产蛋期缩短,初产时蛋重偏大,易造成脱肛。

2.育成鸡的饲养

(1)饲养方式。高原优质地方鸡育成期一般采用半放牧的方式进行。鸡群脱温后,直接转移至放牧圈舍,圈舍外围起一定面积的活动场地,育成期活动场地1平方米饲养10~12只。

(2)日粮过渡。从育雏期到育成期,饲料的更换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从7周龄的第1~2天,用2/3的育雏料和1/3的育成料饲喂;第3~4天,用1/2的育雏料和1/2的育成料混合饲喂;第5~6天,用1/3的育雏料和2/3的育成料混合饲喂,以后饲喂育成饲料。

(3)育成鸡的限制饲养。为避免鸡只体重过大或过肥影响生产性能,应控制鸡群自由采食,对饲喂量进行必要的限制。限制饲养,能培育良好的体况(体重、体格);控制性成熟过早,增加鸡产蛋收益;降低死淘率,及早淘汰弱鸡;延长经济利用期,节约饲料,提高饲料效率。

①限饲的方法:减少量为自由采食量的10%~15%;早上少量饲喂,晚上再补饲一次。育成鸡每周称重1次,计算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确定下周的饲喂量。

②限饲注意事项:限饲并非必要,按需采用;正确掌握给料量,采食机会均等是关键,鸡数准确,喂料快速而均匀,饮食位置充足;注意监测体重,固定时间隔周空腹随机称重;注意监测鸡群健康,当出现异常时,如遇应激(免疫、转群等)或发病时,应立即停止限饲或改变方法;限饲前要调整鸡群,挑出病鸡和弱鸡,弱小者不限,防止死亡。公母分群限饲;育成时,要注意鸡舍保暖,通风,否则限饲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

(4)砂砾(钙)及青饲补充。每10天左右补喂一次,砂砾可拌入日粮或单独放在砂槽内。小规模饲养时,可在育成期饲料中添加20%左右的幼嫩质优青绿饲料。

3.育成鸡的日常管理

(1)育成前期的管理。做好育雏期向育成期的过渡:转群→及时脱温→换料。

①转群:有脱温条件的养殖户在鸡7周龄时即可将其转群,没有脱温条件的养殖户可到指定高原优质鸡养殖基地购买即可。转群前1~2周新鸡舍整理与消毒;周转箱的准备;饲料及饮水的准备。转群时减少惊群,在晚上或光线较暗时进行;减少鸡只的伤残;将饮水饲喂器具提前搬出;人工抓鸡装鸡时每次应少抓,且应抓双腿,动作要轻;每次运输时装鸡不可太多;装入新鸡笼时动作要轻;转群应与选留相结合,及时淘汰病、弱、残及体重过小的鸡,并尽量分区装鸡。转群后1~2天实行24小时光照;适当添加电解质多维、维生素C及抗菌药,饲养管理条件尽量与前阶段保持接近,舍温低于18℃时适当供温;转群后及时检查调整鸡群数量,并做好清点;注意观察鸡群状态。

②及时脱温:昼夜温度不低于18℃时即可脱温,否则应推迟,并在温度下降时适当供温。

③圈舍:舍内地板打上水泥,铺上谷壳或稻草,搭上栖息架,并将架子与窗子相连,使鸡群进出自由,注意夜晚保温。圈舍外围起适当的运动场地,让鸡群适应半放养状态。

(2)育成鸡的日常管理。

①饲养密度:高原优质地方鸡育成阶段要保持适当的密度,才能使个体发育均匀。适当的密度不仅增加了鸡的运动机会,还可以促进育成鸡骨骼、鸡肉和内部器官的发育,从而增强体质。饲养密度为12~15只/平方米。

②饲喂设备:料筒、水桶每100只3~4个料筒,若使用料槽每只鸡占有7~9厘米的槽位,饮水乳头每10只一个。育成阶段采用限饲喂养,保证鸡群有足够的采食位置,而且投料时速度要快,确保全群同时吃到饲料,才能保证鸡群均匀度。

③通风:育成鸡的适应能力比雏鸡强,采食量增加,呼吸和排粪量相应增多,舍内空气容易污浊。通风不良,会导致鸡羽毛生长不良,生长发育缓慢,整齐度差,饲料转化率下降,容易诱发疾病。育成鸡舍通风要适当,既要维持适宜的鸡舍温度,又要保证鸡舍内有较新鲜的空气。育成鸡白天运动场地活动,夜晚归圈,所以白天通风,夜晚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冬天更应该注意。

④分群饲养:一要注意公母分群。公鸡和母鸡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采食量不同,生活力不同。如果公母混养,会影响母鸡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均匀度的控制。分群可在育雏结束后利用转群将公母分开。二是要注意大小、强弱分群。

⑤预防啄癖:公母分群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啄癖的发生,但随着公鸡性成熟,打斗性增强,啄癖势必还会发生。因此,育成阶段应当降低饲养密度,调整日粮,改善饲养环境,同时可将公鸡戴上眼镜。

⑥卫生和免疫:及时清理鸡舍粪便,清洗消毒喂料、喂水设备,每周至少消毒3次。由于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周期长,因此,育成阶段还要进行必要的疫苗免疫。注意预防禽流感、新城疫、鸡痘等常见放养鸡疾病,同时,还要注意驱虫。

5.3.3.3放养期饲养管理

放养是指利用荒地、林地、草原、果园、农闲田、玉米地等地规模养鸡,让鸡自由寻觅昆虫野草,严格限制化学药品、激素、饲料添加剂等使用,以提高鸡肉的风味和品质为目的,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一项生产技术。这种人工设计的生态放养模式,既满足了市场对高端禽产品的需求,又实现了养鸡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1.实施原则

(1)小群分散原则。鸡能采食到天然饲料,可节约饲料、提高品质,使养鸡与环境和谐统一。

(2)前关后放原则。120日龄集中圈养,待提高适应性和抗病力后可放牧饲养。

(3)合理补料原则。根据天然饲料资源情况、群体大小、养殖季节,确定补喂饲料的质和量。

(4)品种定向原则。地方鸡种或改良地方鸡种。

(5)由小到大原则。规模先小后大,风险小、效益高。

2.饲养管理

集中育雏和育成后,育成期对鸡群进行半放养,同时在育成转放牧过渡期对鸡群进行放牧训导(早出晚归、早少晚饱、吹哨—放牧—采食—归舍)。

(1)规模化放牧的基本设施。

①永久性鸡舍相互间隔100米左右,放牧场地宽广,实行围栏轮牧。②栖息架钉制或“A”字形,高1.8米,设四个阶梯,每个阶梯间隔40厘米,每只鸡占有栖息架22厘米。③产蛋窝每4只鸡一个产蛋窝;产蛋窝离地1米,鸡跳进产蛋窝,所产蛋比较干净。④放牧草场条件:鸡在放牧情况下,喜欢采食豆科及较为细嫩的牧草,以及牧草籽实,尤其喜欢啄食各种昆虫,食性较杂。鸡的消化道短,而且无纤维素酶,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很低。因此,建植人工草地时,选择营养价值高,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的豆科牧草为主,辅以禾本科的细嫩牧草。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为6:4,这样牧草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

(2)放养管理技术。

①放养驯导:当鸡苗达到30~40日龄时,可改小围栏饲养,定时定量饲喂,开食可用哨声、锣声、吆喝等声音刺激训练,经过10~20天引导训练,形成“声音-回舍-采食”的条件反射,为日后放养做好准备。

放养训练与调教方法:脱温后即可转移到林间放养,为尽早让小鸡养成林间食的习惯,每天早晨进行林间引导训练,一般要两人配合,一人在前吹口哨开道撒抛饲料,让鸡跟随哄抢,另一人在后用竹竿驱赶,直到全部驱赶到预定地点为止,为强化效果,每天中午可以在林间吹哨补饲一次,及时赶出提前归舍的鸡,并控制鸡群活动范围,直到傍晚再用同样方法进行归舍训练,如此反复训练5~7天,就可建立起了“吹哨—回舍—采食”的条件反射,以后只要吹哨召唤即可。

②适时放养:当鸡达到50~60日龄时可转移山林放养,放养在成片的果(林)园、草地、荒山等,让鸡自由捉食昆虫、嫩草、草种、砂粒等,每日定时补食玉米、豆饼等粮食作物2~3次,或大鸡饲料,放养场内必须保证有清洁饮水。放牧林地根据鸡群放牧时间来确定围网面积大小,围网采用网眼为2厘米×2厘米的渔网即可,围栏高度以鸡飞不过最好,一般1.0~1.2米。 

③放养密度:密度一般以150~200只/亩为宜,放养规模500只/群。在放牧地种植青绿多汁的黑麦草、莴菜等,实行分区轮牧,每隔10~15天换区一次,让牧草、蚯蚓、昆虫有生长休息期,也可在果(林)地堆积牛粪养殖蚯蚓,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养殖环境。

④精饲料补充:放牧鸡必须进行饲料补充。草场不能完全满足鸡的营养需求,特别是在产蛋期。补充饲料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以原粮为主,适合于放牧草场牧草结构合理、草量丰富和昆虫种类多及数量大的季节;另一类为配合饲料,适合于草量不足、昆虫数量少的季节,包括购买的全价配合料或自配的混合饲料。

⑤放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选择放养模式,以收到最高养殖经济效益。

模式一:批次放养,即一年内出笼2~3批肉鸡,第一批3月份育雏,4月中旬放养,7月中旬出笼,第二批5月育雏,7月放养,中秋、国庆出笼,第三批7月份育雏,元旦、春节出笼。

模式二:蛋肉兼用式,一年内养殖一批鸡可出售鸡蛋和肉鸡,头年冬季育雏,产蛋高峰期在中秋、国庆、元旦,元旦、春节全部作为肉鸡出笼。

模式三:500天养殖模式,3月中旬育雏,放养在夏、秋季,产蛋在国庆、中秋和春节,产蛋1年后作肉鸡淘汰。

⑥催肥:鸡群出栏前30天,就可用高能量的饲料及电解质多种维生素等进行催肥,增加出栏体重。一般自然生长性成熟通常需要4~5个月,完全成熟则需要5~6个月,叫声越圆润,说明鸡越性成熟。性成熟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如不及时出笼,则费时、费料、费工、占地,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本。

⑦适时销售:合适的饲养期是提高肉质的重要环节。饲养期太短,鸡肉中水分含量多,营养成分积累不够,鲜味素及芳香物质含量少,肉质不佳,味道不鲜,达不到优质鸡的标准;饲养期过长,肌纤维过老,饲养成本太大,不合算。

根据鸡的生长生理和营养成分的积累特点。当鸡饲养到160~180日龄,使其体内沉积丰富营养物质,达到肌肉结实,保持原始风味和独特口感即可出栏。此时上市鸡的体重、鸡肉中营养成分、鲜味素、芳香物质的积累基本达到成鸡的含量标准,肉质又较嫩,是体重、质量、成本三者的较佳结合点。每批山地鸡均应按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检验检疫,并取得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栏。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