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第5章 共性养殖技术

5.1生猪适度规模高效养殖技术

5.1.1基本概述

常言道:“粮猪安天下。”粮猪在手心不慌,可见生猪养殖的重要性。在云南,猪更为“六畜之首”,猪肉占据云南人民肉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云南省为我国的生猪养殖大省,生猪存栏常年全国第五、出栏数据全国第八、猪肉产量数据全国第六。年出栏生猪3000多万头,产猪肉近300万吨,人均猪肉拥有量59.6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38.4千克的155%,居全国第三位。

如何高效、节本、降耗、可持续地发展好生猪养殖生产是少数民族省份乡村振兴致富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云南省生猪产业具有体量大、山地分散性、养殖饲粮本土自给化、养殖周期较长、出栏体重较大、猪粪尿废弃物就地还田的生态性特征。也就是说,中、大规模生猪养殖在云南较少,这主要受云南复杂的地理特征限制(云南省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及半山区面积占94%、河谷和盆地面积仅占6%的省份)。

云南养殖主体98%以上为家庭养殖主体[年出栏1~49头场(户)的比重]。高比例的散养大军导致养殖科学技术难以实施,是云南生猪养殖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云南省生猪饲料资源紧缺,云南非粮食产区,既使是饲用籽实玉米及其副产品也基本来源我国东北或西北,而所有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豆粕、杂粕)则来源于我国港口,云南省工业饲料除了磷、钙等少量矿物质饲料外,约95%的饲料原料均来源于进口,这造成了我省工业饲料原料成本高居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饲料特别是工业化配合饲料总产量不到200万吨,位居全国20名之后。虽然物产资源丰富,经作、杂粮、杂豆种类繁多,但单品种数量少、分散、品质因产地而异,再加上运输和加工困难,难于形成可流通、商品化的饲料原料产品,养殖地域缺乏营养均衡的针对性工业饲料产品,也没有多元性饲料组合的技术方案和精细养殖的技术指导,使得有资源也难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因此,云南省的饲料资源既紧缺又浪费,是导致养猪业生产力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80%以上的猪饲粮主要是在养殖地域种植提供,如饲用玉米、早春大麦、蚕桑副产品、豆制品副产品、瓜薯果树茎叶及其他农副产品等饲用资源,也即云南山地养猪业是以种养结合的家庭养殖模式为主体。以大麦为例,2014年云南大麦籽实总产量为61.69万吨,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是我国饲用大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但所种植的大麦籽实几乎未流入工业饲料企业,都是由种植户自种自养消耗掉。大麦籽实是能量饲料,以80%日粮占比计算,61.69万吨的籽实约可供给商品猪260万头,相当于云南当年出栏猪数的7%。而这类家庭自产自销的饲粮成为云南山地养猪业最大的隐性的饲粮投入,这些自有饲粮缺乏合理的营养配伍,利用率不高。

正是分散家庭养殖主体群和养猪饲粮的地域性供给形式奠定了云南山地养猪业的生态特征。但云南生态养猪模式并未为养殖户带来合理的生态养殖效益。云南生猪年出栏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以上,如果将地域性饲料也计入成本的话,加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饲料部分,以及较长饲养周期增加的用工和资金成本,云南养猪成本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云南调出生猪产品价格与全国平均相平,故而养殖综合效益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必须改变传统的散养模式,形成专业化的规模养殖。但从云南的实际情况看,并不具备发展中、大规模的养殖基础条件(土地、设施、饲料等),但却适宜发展以年出栏20~500头适度规模的家庭专业生猪养殖。如果能结合地域性饲料资源类型,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家庭生猪养殖则更利于实现节本、降耗、高效、可持续的养殖产业。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