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4.7.2云南茶树主要虫害及防治

4.7.2.1茶小绿叶蝉

1. 为害特点

茶小绿叶蝉又名叫跳虫、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科。云南茶区多为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茶小绿叶蝉分布在云南省各产茶区,是云南省目前茶树上严重害虫之一,常在条件适宜时成灾,无茶可采,为害茶树、杂草及多种作物。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4毫米,绿色或黄绿色,头略呈三角形,复眼灰褐色。

(2)卵。呈新月形,长约0.8毫米,初为乳白色,后转为淡绿色。

(3)若虫。淡绿色至淡黄色,头大而后端瘦小。

3.发生与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因地区、年代不同,一般发生6~13代,发生呈双峰型,即每年有两次虫口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5~6月,第二个高峰期为9~10月或10~11月(与当年的气候有关),虫口数量以第一次高峰期为最,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于茶丛下部嫩叶上活动,怕阳光直射,多躲于叶背危害,卵散产于嫩梢组织内,约80%的卵产在一芽二叶内。在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易发生成灾,多雨或干旱条件下对其发育不利,发生量小。由于茶小绿叶蝉怕阳光,在嫩梢上繁殖危害,故一般嫩梢多,荫蔽、杂草多,间作不合理的茶园最易发生。

4.防治技术

(1)分批多次及时勤采。由于茶小绿叶蝉的卵散产于嫩梢组织内,约80%的卵产在一芽二叶内,因此分批多次及时勤采,可以带走大量产在嫩梢内的卵粒,降低虫口密度。

(2)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由于茶小绿叶蝉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多种作物及杂草,因此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可以减少茶小绿叶蝉滋生场所。

(3)物理防治。由于茶小绿叶蝉有较强的趋色性,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期用黄(绿)色粘虫板诱杀,预防期的使用量为15~20张/亩,高峰期30~45张/亩。在冬季茶园修剪后进入封园期最好不要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茶小绿叶蝉,此时诱杀到的天敌比茶小绿叶蝉多,如蜂类、瓢虫类等。

(4)保护和利用天敌。茶小绿叶蝉有60余种天敌,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有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蟹蛛、沟渠豹蛛、T纹狼蛛、黄褐新圆蛛、八斑球复蛛等。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红恙螨,病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园子虫霉。

(5)加强测报,及时掌握虫情。茶小绿叶蝉进入高峰期的迟早和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掌握虫情,组织防治。

(6)药剂防治。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不要见到虫就打药,要根据其防治指标和防治时期适时施药,当夏茶百叶虫数达5~6头及秋茶百叶虫数在10~12头以上,达到防治指标时既可施药。可用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15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百虫僵)悬浮剂600~8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

4.7.2.2茶蚜

1.为害特点

茶蚜又名茶二叉蚜,俗名油虫、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云南茶区分布普遍,留养茶园和幼龄茶园发生较多,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新梢汁液危害,致使芽叶生长受阻,甚至嫩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还能诱发霉病,引起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茶蚜为害茶树、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榕树等植物。

2.形态特征

(1)成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成虫体长约1.6毫米,黑褐色,翅透明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无翅蚜成虫近卵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体长约2毫米,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

(2)若虫:有翅蚜若虫棕褐色,翅芽乳白色;无翅蚜若虫淡黄色至浅棕色。卵:长约0.6毫米,宽约0.2毫米,呈长椭圆形,一端稍细,背面隆起。黑色有光泽。

3.发生与习性

茶蚜多以无翅蚜越冬,或无明显越冬现象。翌年2月下旬开始孵化,3月上旬盛孵,为害高峰期在4~5月,夏季虫口少,10~11月有第二个高峰期。成虫和若虫聚集在新梢嫩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并产卵于叶背,常十粒至数十粒产在一起。一般多为无翅蚜,当虫口密度大或环境条件不利时才产生有翅蚜,飞到其他新梢上危害。

4.防治技术

(1)分批多次勤采。由于茶蚜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新梢汁液危害,因此分批多次勤采可减少茶蚜的食料,也可直接摘除部分虫体,抑制蚜虫大发生。

(2)保护和利用天敌。茶蚜天敌很多,要加以保护利用。如草蛉、瓢虫、食蚜蝇等对茶蚜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可以在茶园释放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

(3)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以施用。2.5%鱼藤酮300~5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7500倍。

4.7.2.3茶黄蓟马

1. 为害特点

茶黄蓟马又名茶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是云南茶区主要害虫。以若虫和成虫吸取嫩叶、茎汁液。被害嫩叶背面在主脉两侧出现两条至多条纵行的褐色条纹,叶正面突起,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叶片向内卷,使新梢芽叶萎缩、僵化,新梢芽苞脱落而枯死,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茶黄蓟马为害茶树、山茶、苹果、葡萄、芒果、花生等植物。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0.9毫米,小型,橙黄色。触角8节,复眼稍突出,单眼鲜红色,呈三角形排列。前翅淡黄色,透明细长,周围密生细刺毛。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一暗褐色斑纹。

(2)卵。淡黄色,呈肾脏形。

(3)若虫。初孵时为乳白色,后转黄色。

3.发生与习性

一年发生10~11代,无明显越冬现象。干旱季节为害更重。成虫活泼,日夜活动,卵多产于叶背叶脉或叶肉中,单粒散产。成虫和1~2龄若虫锉吸新梢汁液,3~4龄若虫不取食。若虫行动迟缓,不善跳跃。一般在幼龄茶园、留养茶园以及遮阴茶园中发生较重。3~4月为发生高峰期,可使整株茶树芽苞脱落而枯死。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4.防治技术

(1)采摘除虫。及时分批采茶,不仅可去除一部分卵和若虫,而且采摘新梢,减少该虫的食料,以减轻其发生。

(2)物理防治。蓟马具有趋蓝特性,可以用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在蓟马开始发生时,将蓝色粘虫板悬挂于茶蓬上方约10厘米处,使用量为20~30张/亩。

(3)药剂防治。可采用98%巴丹(杀螟丹)可溶粉剂1000~2000倍液。

4.7.2.4茶梨蚧

1.为害特点

茶梨蚧又名茶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云南省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茶树、桑枝、柑橘等。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茶树叶片汁液,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严重时造成茶树死亡。

2.形态特征

(1)介壳。茶树枝干上,或叶片正面沿叶脉有排列整齐的白色或黄褐色的介壳。雌成虫介壳呈长梨形,淡褐至黄褐色,或白色,前端有2个壳点;雄介壳长方形,白色,背面有2条明显的纵沟,前端仅1个壳点。

(2)成虫。雌成虫长梨形,淡黄至黄色,体长约0.64毫米,宽约0.45毫米,后胸和腹部前3节宽大;雄成虫体长约0.57毫米,棕色,翅展1.5毫米,白色,眼黑色,触角10节,每节着生细毛2根。

(3)卵。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呈黄褐色,长0.15~0.18毫米,宽0.08~0.11毫米。

(4)幼、若虫。初孵时淡黄至黄色,背线二侧色深。足发达,尾部有一对尾毛,2龄后足、触角消失。

(5)蛹。呈长椭圆形,棕色。

3.发生与习性

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上或叶片主脉两侧越冬。翌年第一、二代若虫盛见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发生不整齐,卵孵化期从8月中下旬直至11月。雌成虫受精后陆续产卵,卵产于介壳内,每雌产卵18~20粒,多的达80余粒。一般第一代产卵量较第二、第三代多。第一、第二代若虫多固定于叶片上,第三代以固定在枝干上居多,少数在叶片上。雄虫多在叶片正面,沿叶脉整齐排列;雌虫多在枝干上,少数在叶片上。整株茶树上的分布以中下部枝干的成叶上为多。凡通风不良,成叶叶层厚的茶园、台刈的茶园发生较重。

4.防治技术

(1)加强苗木检验,选择无虫苗木种植,杜绝虫源。

(2)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及时修剪虫枝,对发生严重的茶园应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台刈树桩需适时喷药。及时清除杂草,增强茶园的通风透光性。

(3)保护和利用天敌。茶梨蚧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寄生蜂和寄生蝇等。修剪和台刈下来的虫枝,最好先集中在茶园附近的背风低洼处,待茶梨蚧大量孵化时再烧毁,使寄生蜂能够飞回茶园,以控制茶梨蚧的为害。

(4)药剂防治。在茶梨蚧各代卵孵化盛末期,1龄幼虫占80%时进行喷药。选用20%松脂酸钠10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800倍乳油,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防治。非采摘期用45%石硫合剂100倍液喷施防治。喷药时,必须将枝干及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匀喷湿,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效。

4.7.2.5茶跗线螨

1.为害特点

茶跗线螨又名茶黄螨、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属蜱螨目跗线螨科。成、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被害叶片色泽变褐,叶质硬化增厚,叶背出现铁锈色,叶尖扭曲畸形,新梢僵化,致使芽叶萎缩,生长缓慢。高温干旱季节发生严重。为害茶树、油茶、柑橘、橡胶、番茄、茄子、辣椒、甘薯、板栗、马铃薯等作物和杂草。

2.形态特征

(1)成螨。雌成螨椭圆形,长0.2~0.25毫米,宽0.1~0.15毫米,淡黄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乳白色条斑,第四对足纤细;雄成螨近菱形,体长0.16~0.18毫米,体扁平,末端呈楔形,第四对足粗长。

(2)卵。呈椭圆形,长0.1~0.11毫米,宽0.07~0.08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表面有许多白色圆点整齐排列成网状花纹。

(3)幼螨。近圆形,乳白色,足3对。

(4)若螨。近椭圆形,乳白色,后体段背面有白色云状斑。

3.发生与习性

茶跗线螨一年发生20~30代,世代重叠。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叶柄、缝穴或杂草上等处越冬。翌年春天,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一般栖息于嫩叶背面。趋嫩性强,分布在芽下第一至第三叶上的螨数约占98%以上,尤其以第一、二叶上螨数居多。以两性生殖为主,雄成螨常背负雌若螨,待蜕皮变成雌成螨后即行交尾,产卵于芽尖和嫩叶背面,也能营孤雌生殖。日均温20℃以上,虫口激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留养茶园、幼龄茶园和采摘较轻的茶园一般发生较多。

4.防治技术

根据茶跗线螨的趋嫩性、多食性、爆发性和越冬特点,采取综合防治,防早防少,先期控制。

(1)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杜绝虫源。

(2)加强茶园管理。在冬季封园时,进行轻修剪,疏枝清园,剪除徒长枝和茶蓬内的嫩梢,清除杂草,使茶园通风透光,恶化茶跗线螨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3)及时分批多次采摘。由于茶跗线螨具有趋嫩性并产卵于嫩叶上,因此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即可以恶化其营养条件,又可以直接摘除部分茶跗线螨和卵,抑制其大发生。

(4)保护和利用天敌。茶跗线螨的天敌有畸螯螨、德氏钝绥螨等。以螨治螨,即在茶园中放养畸螯螨、德氏钝绥螨等捕食螨来捕食茶跗线螨,以达到防治效果。在畸螯螨、德氏钝绥螨等捕食螨发生高峰期不要喷药。

(5)药剂防治。采摘期可选用73%克螨特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15%灭螨灵(速螨酮) 可湿性粉剂4000倍、20%螨死净乳油1000倍液,非采摘期用0.5度石硫合剂进行封园,以减少越冬螨口基数。

4.7.2.6茶尺蠖

1. 为害特点

茶尺蠖又名茶尺蛾,俗称拱拱虫、吊丝虫,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咬食叶片,喜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为害严重时,连叶柄甚至枝皮一并食尽,造成秃枝和光干使茶树衰老而枯死。夏秋茶期间为害最重。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翅灰白色,均密被鳞片。秋季发生的成虫体形常较大,灰褐色。前翅内横线、外横线、外线、亚外缘线共有4条黑褐色波纹状,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线纹与前翅线纹隐约相连,后翅外缘有5个小黑点。

(2)幼虫。成长后幼虫体长26~30毫米;黑色、褐色,第八腹节背面有一明显倒“八”字形黑纹;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

(3)卵。呈椭圆形,鲜绿色至灰褐色。常数十至数百粒成堆,上并覆有灰白色絮状物。

(4)蛹。长10~14毫米,长椭圆形,被蛹。红褐色,头部色较暗。触角与翅芽达腹部第4节,第五腹节前缘两侧各具眼状斑一个,臀棘近三角形,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3.发生与习性

茶尺蠖一般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次年2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3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全年以夏茶期间发生较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杈间、枝干缝隙处和枯枝落叶上。幼虫善吐丝,有趋光性、趋嫩性,多聚集在丛面嫩芽叶上取食,受惊即吐丝下垂。

4.防治技术

(1)结合冬季封园施肥,将根际附近落叶和表土中虫蛹埋入土中,使其腐烂不能羽化,减少虫源。

(2)灯光诱杀。由于茶尺蠖成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在羽化期用灯诱杀成虫,可减少下一代幼虫发生量。

(3)人工捕杀。利用幼虫受惊吓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可以人工捕杀。也可以振动茶树,引鸡啄食。

(4)药剂防治。在3龄幼虫盛发前施药防治,可喷施核型多角体病毒、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0.36%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药剂喷雾时要注意将茶树蓬面四周里外喷湿喷透以提高防治效果。

4.7.2.7茶毛虫

1.为害特点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茶辣子、毒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上取食。发生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茶毛虫幼虫、成虫体上均具毒毛、鳞片,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柑橘等。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6~12毫米,翅展20~30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体末端有黄色毛丛;雄蛾稍小,黑褐色。前翅中央均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有2个黑点。

(2)幼虫。成长后体长约20毫米,头红褐色,体浅黄褐色,胸部稍细,气门上线褐色、上方有白线一条。各节有毛疣8个,其中第1~8腹节上方的有4个,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疣呈黑色绒球状,其余毛疣均为黄色,所有毛疣上生黄白色毛,前胸和腹末的较长,向前后伸出。

(3)卵。圆形,淡黄色,堆集成椭圆形卵块,上覆盖黄色绒毛。

(4)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而软的茧,长约13毫米。

3.发生与习性

茶毛虫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为害期第一代在3-6月,第二代在7-10月上旬,9月中旬开始化蛹。幼虫群集性强,有假死性,受惊吓就吐丝下垂。早晨、黄昏及阴天,幼虫群居在茶丛上部为害,中午躲藏在茶丛下部危害,老熟幼虫在根部落叶表土层下结茧化蛹。管理比较粗放,杂草丛生、通风透气差的茶园发生较重。

4.防治技术

(1)人工捕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摘除越冬卵块。在幼虫的1龄~2龄期剪除群集幼虫的枝条就地踩死。因为老熟幼虫在根部落叶表土层下结茧化蛹,因此在根际培土6~7厘米,可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

(2)灯光诱杀成虫。由于茶毛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和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茶毛虫的天敌主要有茶毛虫卵蜂和绒茧蜂,利用茶毛虫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

(4)药剂防治。最好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可用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000PIB/微升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00倍液,0.6%苦参碱(清源保)乳油1000~1500倍液,25克/升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6000倍液防治,喷药时要将叶正面喷湿均匀,以提高防治效果。

4.7.2.8茶丽纹象甲

1.为害特点

茶丽纹象甲又名茶叶象甲、小绿象甲、黑绿象甲等,属鞘翅目象甲科。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咬食嫩叶和成叶,形成半环状缺刻。为害茶树、油茶、山茶、柑橘、苹果等。

2.形状特征

(1)成虫。体长6~7毫米,灰黑色,触角膝状,体背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纹,稍具金属光泽,腹面散生黄绿色或绿色鳞毛,前胸背板两侧各有黄绿色纵纹,鞘翅黑色,上有多条黄绿色纵纹。

(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6毫米,头黄褐色,体肥多皱褶,乳白或灰白色。

(3)卵。呈椭圆形,黄白色。

(4)蛹。长5.0~6.0毫米,乳白色。

3.发生及习性

茶丽纹象甲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表土层中越冬。5月下旬成虫开始出土,6-7月为盛发期,并大量产卵,直至8月下旬仍可见少数成虫在茶丛间活动。夏茶期间为害较重。成虫善于爬行,有假死性。稍微惊动即坠地假死。卵产于茶园表土中或落叶下。幼虫生活于表土层中危害茶树和其他植物根系。

4.防治技术

(1)人工捕杀。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盛发期,在茶树下铺垫塑料薄膜,振动茶树,让其落于塑料薄膜中,然后集中消灭。

(2)耕作灭蛹和幼虫。在盛蛹期,结合茶园耕作消灭蛹和幼虫。

(3)药剂防治。用白僵菌600~800倍液,1.2%苦参碱乳油500~1000倍液,98%巴丹(杀螟丹)原粉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4.7.2.9茶卷叶蛾

1.为害特点

茶卷叶蛾又名茶淡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以幼虫吐丝卷叶为害。幼虫吐丝将芽尖、初展嫩叶卷缀成虫苞并藏于其内为害叶肉,留下表皮形成半透明枯黄斑。卷叶数常达3~4片叶,甚至整个芽梢。为害严重时茶蓬面状如火烧。为害茶树、油茶、柑橘、龙眼等。

2.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7毫米。体翅淡棕色。前翅近长方形,有多条深褐色长短不一的波状横纹。雄蛾前翅前缘肩角处有一椭圆形淡褐色加厚部分,明显向上翻卷。

(2)幼虫。成长后体长18~24毫米,黄绿色至灰绿色,头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近半月形。

(3)卵。卵扁平椭圆,覆盖有胶膜,约百粒在叶面排成鱼鳞状。

(4)蛹。长11~13毫米,黄褐至暗褐色。

3.发生与习性

茶卷叶蛾一年4代,幼虫在虫苞内越冬,至次年2月化蛹,其他各代幼虫在3~5月,6~7月及8~10月。除第二代稍有规则外,其余各代交替发生。全年以8~10月一代发生量最多。幼虫卷叶较多,成长幼虫一般卷叶3~4片,严重时整个芽梢都被卷缀成虫苞,甚至咀食成叶、老叶,形成连片枯黄。老熟幼虫在卷叶苞内化蛹。成虫有趋光性。秋茶季节发生最多,茶园以茶树生长势旺盛,芽叶密度大,留养茶园和少采的茶园发生较多。

4.防治技术

(1)人工摘除虫苞。虫苞里有幼虫和虫蛹,结合采茶时节,人工摘除集中消灭幼虫和虫蛹。幼虫善于弹跳,摘除时注意避免其逃跑。

(2)灯光诱杀。由于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在成虫发生期用灯光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茶卷叶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在茶园中释放赤眼蜂可以控制其危害。

(4)药剂防治。可选用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15%茚虫威(凯恩)乳油2500~3500倍液防治,由于茶卷叶蛾的幼虫在虫苞内,喷药时要将虫苞喷湿。

4.7.2.10茶蚕

1.为害特点

茶蚕俗称茶狗子,又名茶叶家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幼虫群集咬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尽,形成光杆,对树势影响较大。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翅淡咖啡色,有绒状光泽。前翅翅尖向内稍弯呈钩状,翅面有暗色横纹,近亚外缘线处从顶角向内有1条棕褐色线纹,线纹外色较深。

(2)幼虫。幼虫有百格型和黑褐型:百格型体赤褐色,背面具黄白色11条纵线和各节3条横线组成许多小方格纹。黑褐型为黑褐色,无方格纹,体表密生黄白色绒毛。

3.发生与习性

茶蚕一年发生2代,以蛹茧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为盛期。幼虫为害期第一代在4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在9月上旬至11月下旬,11月中旬开始化蛹越冬。成虫白天活动,产卵于嫩叶背面。幼虫群集性强,群集在枝上,互相缠绕成团,并具假死性。幼虫在茶树基部表土层或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

4.防治技术

(1)人工捕杀幼虫。

(2)人工灭蛹和茧。结合耕作或除草,清除茶丛根际枯枝落叶,或将表土层蛹茧翻入深处,消灭蛹茧,使其不能羽化出土。

(3)药剂防治。在3龄幼虫期之前,喷施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Bt制剂500~1000倍液,白僵菌(含芽孢或孢子100亿/毫升)500倍液,0.6%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进行防治。

4.7.2.11茶天牛

1.为害特点

茶天牛又名楝树天牛、蛀心虫。属鞘翅目天牛科,是山区老茶园和古茶园易发生的蛀干害虫之一。幼虫蛀害主根部和主枝干,蛀道宽而弯曲。在根茎部堆积有大量粉末状木屑排泄物。被害茶枝生长势差,上部叶片枯黄,蛀空后容易折断使整枝枯死。为害茶树、油茶、楝树、乌桕、松树等。

2.形态特征

(1)成虫。虫体暗褐色,密被短毛,有光泽。鞘翅上覆有黄褐色绢状绒毛。

(2)幼虫。头淡黄色,胸和腹部乳白色,背板有4个黄褐色斑纹,中后胸及腹部背面中央有隆起的肉疣。

3.发生与习性

茶天牛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根茎内越冬。次年4月化蛹,5—7月成虫大量出现,6月上旬有新一代幼虫蛀害。成虫具趋光性,成虫先咬破基干表皮层,卵产在枝干皮层,有的产于枝干外的苔藓内。凡是树龄大,树势衰老,根颈部外露,生长势较差,管理粗放的山地茶园发生最重,而幼、壮龄的茶园发生较轻。

4.防治技术

(1)茶丛根际培土和主干涂白。茶丛根际培土,可以防止根颈部外露被幼虫入侵或成虫产卵。对中乔木型茶树或老茶树,用生石灰:硫磺:牛胶:水按10:1:0.5:40的比例调制涂白剂,涂在主干根颈部及离地面50厘米范围内的枝干上。

(2)人工捕杀成虫。天牛成虫体大、行动迟缓,在5—7月,可以人工捕杀成虫,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3)灯光诱杀。杀虫灯是防治茶天牛成虫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成虫盛发期,夜间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在幼虫盛孵期选用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0.3%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5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百虫僵)悬浮剂600~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98%巴丹(杀螟丹)可溶粉剂1000倍液等,从排泄孔注入然后封闭孔口。

4.7.2.12茶籽象甲

1.为害特点

茶籽象甲又名茶籽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是茶果的主要害虫之一。。成、幼虫在茶果内蛀食果仁,引起果实中空,内充满虫粪,果外无排泄孔。成虫啄食茶果,还取食嫩梢表皮,使嫩梢枯死。为害茶果、油茶果。

2.形态特征

(1)成虫。黑色,虫体稀疏地覆盖有白色鳞毛。头半球状,前端延伸成细长弯曲的管状喙。触角膝状,着生在头管的1/3~1/2中间。鞘翅上多白色鳞斑,各有10条纵沟。

(2)幼虫。头黄褐色,体黄白色,肥胖多皱,略作“C”形弯曲,足退化。

3.发生与习性

茶籽象甲一般两年发生1代,均以幼虫及成虫在土内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6月出土。卵产于茶果内,孵化后在内为害到9~11月出果入土滞育不动,直到第二年8~9月化蛹不出,于第三年的4~6月出土为害。云南西双版纳茶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来年5月份化蛹羽化为成虫出土危害与产卵;幼虫在果内生活至9月上旬,然后出果入土越冬。成虫蛀食新梢嫩茎,茎外留有褐点,茎内可被蛀空,导致枯萎易断。遮阳密度大、郁闭的茶园为害较重。

4.防治技术

(1)深耕灭虫。结合茶园深耕,翻转土壤,杀灭土中的成虫、幼虫和蛹,抑制其发生。

(2)捕杀成虫。由于茶籽象甲有假死性,飞翔力弱,在茶树下平铺一张1平方米×1平方米塑料薄膜并震动枝干,茶籽象甲落下后将其收集捕杀。

(3)适时采收茶果。在茶果基本成熟时,适当提前采收茶果,摊放在地上,待幼虫爬出后集中消灭。

(4)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幼虫出果盛期或成虫盛发期喷药。可用2.5%联苯菊酯乳油750~1000倍液防治。喷施药剂时要将茶树枝及果均匀喷湿至滴水。

4.7.2.13白蚁

1.为害特点

云南茶区危害茶树的白蚁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及木白蚁等几种。白蚁于土中作巢群居,啃食茶树根、茎皮层和木质部。往往使幼龄茶树和茶苗整株死亡,较大的茶树并沿主杆向上,用土做成泥被,在其中取食,致茶树树势衰弱而枯死。

2.形态特征

白蚁为多型性昆虫,同一蚁群中具有翅蚁、无翅蚁、蚁后、蚁王、兵蚁以及工蚁,白蚁体均较软,大多体色浅,工蚁体小,头大而圆,兵蚁稍大,头显著较大,上颚特别发达。有翅蚁棕黑色至黄褐色,每年5-6月黄昏后及早晨出土群飞。

3.发生与习性

白蚁有在树木上或地面做泥路或泥被的习性,7-8月间可见工蚁衔泥出来做泥路或泥被,阴雨天气较为常见。有时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周围,而形成泥套。白蚁喜欢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发生,但是特别怕积水,巢位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白蚁在地下咬蛀植物根部,通过蚁道泥被通向植物枝干为害。茶树种植密度密集均匀的老茶园,蚁群较多,危害较重。新开垦茶园,由于有残留老树桩使新植幼龄茶苗易发生危害。茶园间作林木,有助于吸引白蚁而减轻茶树受害,但林木一旦砍伐,茶树受害加重。

4.防治技术

(1)清除树桩。在新开垦种茶前,彻底清除残留的树桩、枯枝等植物残体。

(2)挖巢。根据菌圃腔的大小和密度,判断王室所在处,捕捉蚁后则全巢灭亡。最好在冬天进行,因为天气冷,挖巢后的残余白蚁会被冻僵,能较彻底地消灭白蚁。挖巢后最好再施一些白蚁药。

(3)诱杀。用枯枝、芦苇等坑埋于地下,保持湿润,诱集工蚁,并施入适量农药毒杀,也可以用灯光诱杀成虫。

(4)熏杀。寻找掘开干道,施入敌敌畏或辛硫磷而后掩埋熏杀。

(5)喷施灭蚁农药。在蚁群大量出没的地方有主蚁道,直接喷洒药剂毒杀。也可在茶园周围堆放枯枝落叶或草皮,洒进灭蚁农药。也可沿茶行间用药液灌根或开沟深15厘米、宽15厘米的沟施药毒杀。

4.7.2.14蛴螬

1.为害特点

蛴螬为金龟子类幼虫,云南茶区主要有大绿丽金龟、茶色金龟及豆金龟等。成虫食害叶片,幼虫咬食切断茶苗根部,常将幼苗主根咬断,幼苗枯萎死亡,造成缺行断株。以幼龄茶园受害较重。食性杂,危害多种苗木和作物。

2.形态特征

幼虫常弯曲成“C”字形,体肥多皱。头部一般黄色,胸腹部白色,具3对发达胸足,无腹足。

3.发生与习性

发生代数不一,多为一年发生1代,有的二三年1代。于3-4月化蛹,4-5月羽化,历年5-7月为成虫出土盛期。成虫有趋光性及假死性,近黄昏时出土活动。在幼嫩的树叶上咬食幼嫩的叶片吃成缺口或光杆。卵产于土壤中。幼虫终身生栖土中。间作花生、黄豆、玉米的茶园发生最多。

4.防治技术

(1)加强茶园管理。茶园的枯枝败叶要及时清理干净,茶园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且深施,以防成虫产卵。

(2)人工捕捉。开垦新茶园和结合中耕施肥时,可以捕杀幼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可以在茶蓬下铺上塑料薄膜,然后振动茶蓬使其震掉后捕杀。

(3)灯光诱杀。成虫有趋光性,5-7月为成虫发生期,可以在夜间用灯光诱杀。

(4)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倍液2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幼虫发生期,选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5千克/亩、0.5%噻虫嗪颗粒剂12~15千克/亩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亩均匀撒施;也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用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或15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百虫僵)悬浮剂开沟施药。

4.7.2.15蟋蟀

1.为害特点

云南茶区主要为大蟋蟀,食性杂,于土中作土穴栖息。成虫和若幼虫昼伏夜出,咬害茶树幼茎,造成大量缺株。一般幼龄茶园受害较重

2.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或暗褐色,头较前胸宽大,前胸背中有一纵线,两侧各一眼形黄纹,若虫与成虫相似,唯体较小,色较浅,2龄开始具翅芽。

幼虫。似成虫、体小、无翅、仅有翅芽。

3.发生与习性

蟋蟀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穴中越冬,5月见成虫,盛期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开始产卵,8月上旬有若虫出现。成虫和若虫喜在疏松砂土中挖洞栖居。洞口常有较高的小土堆,一般一穴一虫,白天静伏在洞内,到黄昏外出咬断幼龄茶树和茶苗根、嫩茎部,使茶园缺株断行。

4.防治技术

(1)人工捕杀。看到有松土的地方就挖洞捕杀。

(2)糖醋液诱杀。红糖、醋、黄酒按45:45:10的比例放入锅中微火熬煮成糖酒醋液,将配制好的糖酒醋液倒入盆中,并涂抹在盆的内壁上,将其放在茶园中,每亩放5个,5~7天换1次糖酒醋液。糖醋液诱杀蟋蟀效果好。

(3)毒砂诱杀。用细砂40千克,加入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撒施于茶园地面毒杀蟋蟀。

(4)毒饵诱杀。用2.5千克麦麸、鲜草、豆饼,加入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再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毒饵,傍晚施在茶园地面诱杀蟋蟀。

(5)陷阱防治法。挖一个深10厘米、宽10厘米陷阱放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塑料杯,塑料杯内倒上配制好的4%福尔马林+甘油+洗洁净,然后塑料杯上盖一个上塑料碗,以防泥土、雨水渗入。每一个星期收集一次。每个月便换一次药液。适宜在蟋蟀成虫盛发期6—7月进行防治。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