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共性技术集成

4.7.1云南茶树主要病害及防治

4.7.1.1茶轮斑病

1.分布与症状

茶轮斑病是茶园中发生极其普遍的叶部病害,各茶区均有分布,在茶树上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老叶和成叶,严重时大量落叶。病斑常由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有明显的同心圆轮纹。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并在其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2.发病规律

茶轮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传播,从叶片的伤口处侵入叶片,产生新的病斑。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茶轮斑病的发生,以夏秋茶期发病较多。在常年荫蔽多湿或排水不良的茶园,强采、机采、修剪的茶园发生较重。扦插苗圃也时有发生。

3.防治技术

(1)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适时增施肥料,做好排水工作。机采或修剪后要及时喷药保护,以防病菌从伤口侵入。采摘时要防止强采,以免造成伤口。

(2)摘除病叶。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

(3)药剂防治。可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非采摘期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4.7.1.2茶饼病

1.分布与症状

茶饼病是为害茶树较严重的病害之一,云南茶区发病严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叶柄、花蕾及果实上也偶尔发生,以叶尖和叶缘发病较重。病斑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病斑,病斑正面向下凹陷,同时叶背病斑处突起呈饼状,上生灰白色的粉状物,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变为暗褐色溃疡状,上生许多腐生菌,有的形成孔洞。

2.发病规律

茶饼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当月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新梢嫩叶上,产生新的病斑。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的病害,一般春茶期或秋茶期均有发生,云南茶区秋茶期比春茶期发生严重。正常年份勐海茶区茶饼病的发病盛期在8—12月。从2009年干旱以来,春茶期发生较少。

3.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饼病一种既经济又有效和可行的措施。云南大叶种抗茶饼病的品种有云抗10号、佛香1号、佛香2号和佛香3号。

(2)加强植物检疫。发现带病苗木应立即处理。

(3)加强茶园管理。应及时修剪,保证茶园通透良好,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提高茶树的抗病力。

(4)分批多次采摘。由于茶饼病危害嫩叶和新梢,故应及时分批多次采摘茶叶,尽量少留嫩梢、嫩叶,减少浸染场所,减轻危害。

(5)合理间作。在茶园合理间作其他树木,增加茶园物种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茶饼病的发生。

(6)药剂防治。①采摘期:可选用99%矿物油(绿颖)乳油50~100倍液,连续施药2次,间隔时7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1000~1500倍液,9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②非采摘期:选用0.2%~0.5%硫酸铜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4.7.1.3茶圆赤星病

1.分布与症状

茶圆赤星病在各茶区均有发生,但高山茶区的茶园发生更为普遍,主要为害嫩叶和成叶。病害初期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病斑,中央凹陷,呈灰白色,边缘有暗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可见灰色霉层。

2.发病规律

茶圆赤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茶树病叶或落叶中越冬,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嫩叶或成叶,出现新病斑。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本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春秋茶期均有发生,但春茶期发生比秋茶期严重;在高山多雾、平原低洼及阴湿的茶园发生较重。

3.防治技术

(1)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杂草,避免过度采摘,及时排除茶园积水,增强树势,以提高茶树的抗病力。冬季封园时,进行适度修剪,并清除危害严重的茶树。

(2)人工摘除病叶。对茶圆赤星病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以人工摘除病叶,带出茶园集中烧毁,减少该病的发生。

(3)药剂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1500~2000倍,75%百菌清1000倍。非采摘期的茶园和新茶园,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封园。  

4.7.1.4茶赤叶斑病

1.分布与症状

茶赤叶斑病是茶树上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危害成叶和老叶。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初为淡褐色,后变成赤褐色,病斑呈不规则形,可蔓延及半叶至全叶。病斑色泽均匀一致,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

2.发病规律

茶赤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叶片,可以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防治技术

(1)做好防旱抗旱工作。茶赤叶斑病在干旱季发病更严重,故防旱抗旱工作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措施。进入旱季时,可以采用滴灌、喷灌、流灌、浇灌等方法进行灌溉抗旱,其中喷灌整体效果最佳。还可以在茶行间铺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等,保水防旱,可降低地温、减少土壤水份蒸发、蓄水、抑制杂草滋生。有条件的茶场可用遮阳网覆盖茶蓬,抗旱效果更好。

(2)加强肥培管理。茶园适当适时施肥,能增强树势,有效提高茶树抗旱能力。特别是幼龄茶园,干旱季节适当适时施肥尤其重要。

(3)药剂防治。茶赤叶斑病用药要注意时期,在干旱前期喷药,以防产生药害。采摘期喷施50%多菌灵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非采摘期可以喷施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4.7.1.5苔藓与地衣

1.分布与症状

苔藓和地衣在阴湿的衰老茶园中发生普遍。苔藓和地衣附生在茶树枝干上,吸取茶树的营养,使其树势更加衰弱。同时,苔藓和地衣还为害虫提供越冬和藏匿的场所。苔藓是一种绿色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茎和假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以丝状的假根附着于茶树枝干上,吸收茶枝内的水分和养料。地衣根据外形可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地衣三种。壳状地衣是叶状体形状不一的深褐色假根状体,紧贴于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有文字地衣,呈皮壳状,表面有黑纹;叶状地衣形如叶片,扁平,平铺在枝干表面,有时边缘反卷;枝状地衣呈树枝状或分枝状,叶状体直立或下垂如丝。

2.发病规律

苔藓和地衣在早春温度上升至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潮湿而温暖的5—6月间生长最旺盛,高温炎热的盛夏期,生长缓慢,秋季继续发展,冬季停止发展。老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弱,发病重。地衣在山地茶园发生较多,苔藓则发生在阴湿茶园。此外,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或土壤黏重的茶园,均易于发病。肥料不足更易发病。

3.防治技术

(1)加强肥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是防治苔藓和地衣的关键措施,增施肥料,增强树势。开沟排水,不要让茶地有积水。

(2)加强茶园管理。合理采摘,勤除杂草,雨后可以用竹刀刮除苔藓地衣;适当疏枝,清理丛脚,及时清除被害树枝,老茶树可以重修或台刈。台刈后及时清除茶树丛脚,对切口树桩及时喷药保护。

(3)药剂防治。非采摘期间,45%松脂酸钠(松碱合剂)粉剂100~120倍液,2%硫酸亚铁,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用草木灰浸出液煮沸浓缩后涂抹病部,防治效果更好。

4.7.1.6茶苗根结线虫病

1.分布与症状

茶苗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病苗根系受破坏,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茶苗地上部分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一般发生在苗圃1~2年生实生苗或扦插苗的根部,以1年生茶苗受害最重,3年生和3年生以上的茶苗产生抗病性,无危害。该病显著特点是病原线虫侵入主根或侧根内部引起根瘤,即虫瘿,大小不等,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病根畸形,无须根。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大量落叶,全株枯死。茶苗根结线虫病是由几种低等动物线虫侵染所引起。用细针挑开病根上瘤状物的表皮,在显微镜下可见雌成虫,呈洋梨状,黄色。将洗净的病根小段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1~2天后在皿中出现白色短线状物,在显微镜下可见到雄成虫和幼虫,均为细长形,无色透明。

2.发病规律

根结线虫一年可发生多代,条件适宜时20~30天就能完成一代,以幼虫在土中或成虫和卵在虫瘿内越冬、初孵。幼虫离开根瘤迁入土中,遇茶根幼嫩部分即侵入,并分泌物质刺激根部细胞,而形成根瘤——虫瘿,并在其内发育,长为成虫后雌雄交尾产卵。病根残留组织与带虫的土壤均能传播病害。根结线虫为好气性生物,因此地势干燥、结构疏松的砂质土壤有利其活动,故发病亦重。一般在土壤表层10厘米处该线虫数量最多,最适土温为25~30℃,最适土壤湿度40%,幼虫在10℃以下即停止活动。如果在易感此病的土壤中改种茶时,容易发生此病,因此熟荒土比生荒土发病重,熟荒土中又以种过烟、红薯、茄科、豆类的感病重。大叶种比中小叶种更易感病。

3.防治技术

(1)加强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茶苗种植。

(2)选择无病地块作为苗圃或种植茶树。

(3)增施有机肥、氮肥、钾肥料。对发病的茶苗,可适当增施有机肥作基肥,氮肥、钾肥料,促进根系生长旺盛,提高其抗病力。

(4)茶园、苗圃深翻土壤,使线虫在烈日下曝晒,以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5)药剂防治。可每亩用98%硫酸铜300~500克,用水稀释浇灌茶苗根茎部;沟施10%噻唑膦(福气多)颗粒剂10克/株,或用10%氟吡菌酰胺(路富达)悬浮剂1500~3000倍液滴灌施药2~3次;每亩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5千克拌细沙土20千克,于茶苗行间开浅沟约20厘米,撒施后覆土压实。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